第六十九章:破釜以求生
书迷正在阅读:电影世界里的快递员、七曜魔法师、龙回汉末、都市养灵人、玉京天、Re,骨傲天屠戮的我、我不想当大侠、阴阳先生奇谈、隐婚密爱:总裁甜蜜宠妻、汐水物语
		
		    “什么?这三路人马之中其中一路就是河内李傕所部?”    刘玄在经过张济事件后,正式知道了三路人马的准确消息。    消息还是何颙在探听到具体情况之后,第一时间转告他的。    之前何颙也曾模糊的提起这三路人马,只是因为不太确定,所以并没有详细告知。    如今,在得到何颙的消息后,刘玄派人第一时间刺探,亦得到确定。    当晚上,他刘玄与高顺、张辽两路人马一并杀回张济军大营。    原以为是要大战一场,殊不知张济一旦接杖,仓皇出逃。    逃得如此之干净、磊落,绝不拖泥带水,就好像事先有预谋似的。    张济一走,张绣因为不愿此时离开刘玄,并没有跟去,收拢了所部数百人马,留在了绛邑城中。    本来因为张济突然的叛变,大大打击了河东西凉军旧部的士气。    好在,有张绣留下来,多少挽回了些许的颓势,加上刘玄不断的安抚军心,除了损失了张济一部千数人马而外,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损失。    反而,因为张济这个不确定因素的根除,刘玄在河东站稳了脚跟,更加方便的大展拳脚。    再无人妨事了。    不过,好景并不长,真正的大战即将来临。    据刘玄所知,李傕这支人马其实还是在黑山军退出河东之后才从京师过来的。    当时刘玄因为忙着跟胡轸在绛邑斡旋,并没有过多关注河内那边的消息。    他还一直以为,在河内,仍是王匡这个邻居一家独大。    只他哪里想到,王匡此时也不能安生,突然被京师而来的李傕一支人马给搞的头大。    河阳津一战,李傕派兵绕袭其后,王匡大败,退兵数里,一时不敢再战。    刘玄仔细想来,河东初定,董卓又突然派出人马袭扰河内,看来是准备将两地连接起来,以为一块铁板,牢牢掌控在他手里,以起到拱卫京师的作用。    如此说来,董卓还是有远见的。    只是如今因为河东突然落到了他刘玄手上,董卓不得不就近抽调出李傕这支人马,放弃对河内王匡的继续打击,转而陈兵绛邑。    河内与河东毗邻之郡,一旦李傕掉头杀过来,其实很快就能杀到城下。    当此之时,又当如何破局?    ……    刘玄首先想到的是王匡。    王匡被李傕这么一阵袭扰,损伤了他无数人马不说,且其威望因之扫地,王匡岂能轻易放过他?    李傕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当然没有这么便宜的事。    那么,当此之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结交王匡,争取王匡的兵马。    只要王匡发兵追袭李傕其后,拼命拖住,则李傕这路人马也就算是废了。    只是……    李傕刚刚打败王匡,王匡只怕对李傕已经犯怵,未必肯马上出兵。    一旦王匡藏有私心,故意要等到他刘玄跟李傕打个两败俱伤时再动手,到时说什么都迟了。    更何况,他之前与王匡并未有交集,此时向他求援,未必肯帮。    如此,又当如何?    ……    刘玄长身站了起来。    到了此时,刘玄终于明白人脉的重要。    就算其个人的脑子再灵光,没有外援,没有人脉,想要成其事,难乎登天。    当然,刘玄不想放弃,更不能轻易服输。    此时向董卓低头,只怕董卓待他回了京师后,将他吃的骨头渣子都不会剩下的。    更何况,服输,也不是他刘玄的个性。    如此,又该如何施为?    ……    既然说到人脉,那么可有能用到的?    出身兖州泰山郡的王匡,起先在大将军何进手底下担任大将军府掾,何进死后,拜为河内太守。    他的妹夫,正是执金吾胡母班。    对了!    谢承《后汉书》就曾记载:(王)匡少与蔡邕善……。    《英雄记》亦可从侧面佐证:(王)匡字公节,泰山人。轻财好施,以任侠闻……。    如此一个大财主,挥金如土,又爱结交,看来与蔡邕相交当属正常。    那么,这人脉也就出来了。    王匡既然跟蔡邕相交甚善,是不是可以从蔡邕处下手?    他虽然赠蔡邕半部曲谱,蔡邕也曾跟何颙联手向董卓求情救下他,但他跟蔡邕之间并没有像他与何颙那样紧密,甚至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自他领兵出征河东后,他们之间其实是少有联系。    刘玄当然不会天真的以为,跟他不过一面之缘的蔡邕,会因为他的一封书,而格外青眼相加,然后冒死相助。    所以直接求助于蔡邕,太过不成熟。    那么就没有别的路子可走了吗?    当然有,还有何颙一条路。    何颙跟他关系紧密,又跟蔡邕谈得来,两个人都是董卓身边的红人,若去书一封让何颙设法周旋,未必不能。等何颙劝动蔡邕,再让蔡邕去书一封到王匡手上,王匡若是认蔡邕这个朋友,当然不会断然拒绝,那么希望也就有了。    然而,如此一来,书信来来去去,等到到了王匡手上,只怕黄花菜都凉了,哪里能办得成事?    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    但若是放弃王匡,直面李傕大军,刘玄又不甘。    毕竟,李傕之后,还有其他两路人马。    若是李傕一路都应付不了,遑论其他了。    所以,这李傕一路必须尽快阻止。    说到底,唯一的指望,只能是王匡。    王匡从其后,则李傕不敢轻易放肆。    既然远水难救近火,蔡邕那边的关系指望不上,而与王匡结盟又是势在必行,那么如今也唯有破釜沉舟、硬着头皮去游说他了。    若是轻易派出部下,如陈驹,如高顺,只怕王匡会误以为他没有诚意,从而就算有心合作也因为这个原因悍然放弃。    再说他两个也不是能说会道之人。    至于能说的卫仲道,好像又太能说了,只怕搞不好能把事情搞砸。    倒是张辽好歹有两把刷子,军职也不小,是合适人选。    史书记载,张辽就曾孤身上三公山,说服东海巨霸昌豨,载于三国志。    可此时张辽在西凉军中的声望仅次于他,还需要他与高顺等齐力安抚军心,不宜调走。    思前想后,只怪身边没有可用的谋士,叹人才之荒芜。    左不过,只能是自己亲自走这一趟了。    当然,刘玄将他的想法告诉张辽、高顺他们后,他们是竭力反对,毕竟太过冒险。    此去路途凶险,随时可能遭遇李傕所部不说,且他一走军心难稳,一旦有失,则悔之晚矣。    刘玄自然是算计好了的,不论是高顺还是张辽,加上表面服从他的王方等将,他们都是西凉老人,不能轻易离开。他走,反而没有多大影响。    最后,还是以刘玄果断的决定,说服了众人,众人只得听从安排。    刘玄其实没有多少时间安排后面的事情了,连夜将管理河东的任务分别交给了张辽和高顺,让他们商量着来,并将卫仲道留下帮忙。    他这边,只身带了陈驹等十数骑人马,连夜赶路,径往河内奔去。    ……    河内王匡,被李傕一战败北后,退兵平皋,暂避锋芒。    如今已是第五天了。    河阳津一战,损兵折将,已成阴影。    对于李傕突然出兵袭击河内,王匡其实很是大为恼火。    原因无他,觉得太突然,太无辜了。    毕竟他朝廷里好歹还有妹夫胡母班撑着呢,董卓就算不给他的面子,好歹留点薄面给他妹夫吧。    可人家董卓偏偏蛮横,之前一点风声也没有,就这么突然派兵袭击了河阳津,攻入了河内腹地。    王匡大怒,打不过人家,得问问人家为什么打他吧。    他上书给天子,告董卓无状。    其实他也知道,这书还没到天子跟前,只怕早留在董卓案前了。    董卓留而不发,然后警告王匡,不该放任黑山军在境内直来直去。    王匡得到答复,终于是明白原因了,原来是因为这件事。    要说这件事,那提起来就火大了。    当初张牛角举十万大军过境,他的确是没有阻拦,那是因为他手上兵马有限,不敢轻易惹怒对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没有看见放他过去也就是了。    可话说回来,若不是他点头放黑山军过境,之后西凉军又怎能借到黑山军的势,从而瓦解白波贼与南匈奴的联手,还河东以全新局面?    这么大的功劳他没有找董卓提起也就罢了,董卓居然还以此理由来责难他,简直是岂有此理!    不过,要让他知道具体原因,黑山军真正听的是刘玄,只怕王匡就不会这么想了。    毕竟,他放黑山军过境虽然是救了西凉军,但同时成就了刘玄尾大不掉,董卓正找不到理由收回河内呢,岂有不借机之理?    更何况,如今刘玄都站在胡轸尸体上拉屎了,更是对昔日放任黑山军过境的王匡恼怒不已,也难怪董卓翻脸不认人,加派人马对付他。    如今败北的王匡,早骂过了董卓十八代祖宗,正找不出骂人的话,部下送呈上来一封书。    “从京师洛阳来的?”    以为是妹夫胡母班寄来的,不想,接过来一看,脸色微微一顿:“是……是他!”    董卓身边的大红人,此时怎会来书?    让人挑开火漆,展开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