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小人不得志
书迷正在阅读:寻缘状、重回1979、道破神魔、新婚蜜爱:邵爷,甜甜宠、黄荆、荒岛求生纪事、英雄联盟之至尊召唤、不浪漫奇幻世界、千亿新娘:总裁大人轻点爱、沧泱尘
大明宫里有蓬莱宫,芙蓉园里有蓬莱山。唐朝的皇帝似乎都想修道飞升,总喜欢与仙家蓬莱仙境扯上些关系。芙蓉园里的蓬莱山虽然不是传说中的仙山,但也是人间难寻的美景。 不知道是喜欢蓬莱山这个名字,还是真心喜欢这里的景色,武宗就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他的新科栋梁们。 皇帝并没有鱼恩想象中那么老,也没有印象中挥斥方遒的威压。给鱼恩的第一感觉是来自于皇帝身份的敬畏,第二感觉才是举手投足间透着的点点威严。 “诸位爱卿陪朕走走吧。” 出乎鱼恩意料,唐武宗没做什么慷慨激昂的演说,也说什么国之栋梁的激励,只是很随和的说了一句话,笑着邀请让众人随他走走。 当然没人会反对陛下的提议,也没人会以为皇帝陛下只是想跟他们随便走走。众人一边跟着皇帝脚步轻移,一边在心里盘算着皇帝这番做法的深意。 徒步的队伍不多时便登上蓬莱山顶,自高处俯瞰芙蓉园,将无数美景尽收眼底。 “诸位爱卿看这番景色可美?” 虽然是很普通的一句问话,可是唐武宗却是皱眉问的,众人心里都有些犯合计。只是对于皇帝的问话谁敢不答?顿时响起一片赞美声。只是这些人中,除了鱼恩外,估计不会有人将心思放在景色上。 自从踏入芙蓉园那一刻,他的心里就没有平静过。这里可是芙蓉园,大唐的芙蓉园,中华历史上最美的皇家园林。微波流转的曲江升腾起层层水汽,将蓬莱山,乃至整个芙蓉园笼罩其中,宛如人间仙境。 心中甚至有些惋惜,如果能再多穿些年,穿越到安史之乱以前,看一看鼎盛时期的芙蓉园那该多好。现在已经如同人间仙境一般,那时候又会是怎样一种美丽? 随着眉头的舒展,唐武宗慢慢道:“是啊,美!朕也以为芙蓉园甚美。据说原来的芙蓉园更美,只可惜昔日美景朕无缘得见,每每想到此处都让朕心痛不已。” 听到这句话,许多心思细腻的人都知道,皇帝陛下的正题要来了,心中都开始思量怎么说既能表忠心,表雄心,又不至于过度做作。 “乱臣贼子祸乱天下,致使大好河山风雨飘摇,毁了昔日的美景,也毁了盛世的大唐。” 皇帝把话说道这里,正是表忠心,言壮志的最佳时机,众人怎会错过?一时之间,甘为陛下效死,为大唐守土安民的明志之声不绝于耳。 听见这番表态,唐武宗很欣慰的点点头。虽然不知道谁是真心,谁是假意,但是他今天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有些事情没法太较真。 只可惜今天注定不能让他太满意,人多了总会出幺蛾子。 “启奏陛下,臣有话说。” 听见王诚的话,鱼恩暗道一句,又来了。这位还真是没完没了,总想着早自己的麻烦。也没觉得刚才哪里表现的不妥,莫非他找的还是铁锅那件事? 作为一个立志要有一番作为,重振大唐辉煌的皇帝,唐武宗从来就不害怕臣子开口说话,众目睽睽之下更不会拒绝。做个直言无妨的手势后,将目光停留在王诚脸上,等待他说话。 “回陛下,臣以为刚才大家多是肺腑之言。只是有些嗟来之徒,说出这番话让人难以相信。” 有些人自作多情,有些人却祸从天降,王诚再一开口,无论门阀子弟,还是寒门学子,甚至鱼恩都觉得原来他也不是那么讨厌。 谁都知道嗟来之徒指的是谁,李攀马上羞愧的低下头。 一团和气之际有人这么说,唐武宗肯定要一问究竟。王诚也不客气,直接将李攀往日种种不要脸的爱财行为说了一遍。 古代取士多看人品,行至唐朝虽然举孝廉已经形同虚设,但是对为官的人品还是有很大的要求,李攀的所作所为明显不符合要求。 “李攀,你可知罪?” 面对皇帝陛下的问罪,李攀跪地垂头不语。他有罪么?有罪,往小说是有伤教化,往大说是欺君之罪。自己的人品有问题,还敢参加科举,还被点为进士,能说是陛下识人不明么?不能,只能说他李攀有意欺君。 见他不说话,唐武宗只以为他已经认罪,便直接命人惩戒:“来人,拖下去杖责一百,以儆效尤!” 梃杖是一种羞辱性的惩罚,古时杖责最多也就是一百杖,侮辱的意味要多于rou体上的摧残。可就算是在刘谨修改梃杖之前,一百杖也足以要人性命。 听见如此严厉的惩罚,李攀马上一边磕头,一边哭诉:“回陛下,臣有话说,臣有苦衷!臣家里有六十老母卧病在床无钱奉养,臣不得不如此……” 百善孝为先,在古人眼里孝心大于一切,李攀这番话有足够的理由让人继续听下去。 原来李攀从小家境殷实,也算是小康人家。可是后来一场天灾,让李攀家破人亡,只剩下他与老母相依为命。为了能让他读书,母亲变卖家产。如果仅仅是这样母子俩也能勉强活下去,偏偏李攀特别能吃,一人能顶五六个壮汉,家里那点老底几年就没了,老母只好靠给人做工来供养他。 母亲年纪本来就大,日夜劳作之下病倒只是时间的问题。等老母病倒之后,李攀只能靠讨百家饭维持生计。那段时间老母的身体每况愈下,如果不是上天垂怜,母子俩早就阴阳两隔。 作为当地主家,王诚家里很有钱,一次奢靡的挥霍,让李攀在他身上看到奉养老母的希望。 于是李攀就变成一个嗟来之徒,只要王少爷高兴,喜欢,给钱,怎么作践自己都行。不为其它,只为病床上的母亲能有一碗药喝,一口粥吃。 这番经历让人垂怜,这番孝心天可怜见。君臣都沉默不语,沾染上孝心的无耻,谁还能再说是无耻? 嗟来之徒李攀变成孝子,慷慨激昂上奏的王城自然就变成为富不仁的无耻之徒,他哪里会服气? “陛下,臣以为孝心固然天可怜见,但不能成为借口。为官者若无骨气,怎能替陛下守土安民?怎能做我大唐的忠臣?” 忠心永远是皇帝最在乎的东西,王诚的目的很简单用忠心撼动武宗心里刚升起的同情心,封住李攀入仕的路。在他看来,寒门学子本就不配入朝为官。 只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他这一番话无异于坐实了李攀的话。 百善孝为先,孝心也是善良的一种。在鱼恩看来,李攀不偷不抢,只是牺牲些小义完成孝道大义,绝对不是没骨气,反而比那些为富不仁的人更有骨气。在这种时候,他怎么也要帮李攀说两句话。 “皇兄,韩信胯下之辱,收大汉半壁江山。孔融盛名,守不住北海之地。” 鱼恩的声音虽然有些突兀,其中的道理却很好理解。他是在告诉唐武宗,什么是盛名,什么是虚名。李攀是个不在乎虚名的真国士,王诚是个虚名之下的真小人。 而且还利用皇兄两个字直接道出自己身份,想用亲戚关系拉近自己与唐武宗的距离,增加说服力。 穿越后鱼恩没见过唐武宗,可是唐武宗却见过穿越之前的鱼恩。自始自终他的目光都有意无意的看向鱼恩,如今他说话,皇帝哪能不做答? “那妹婿以为,此事当如何处理?” “臣以为,端厚抛小义,成大义,乃是真君子。王诚明知端厚家境,还百般捉弄,实乃真小人。” 虽然只有两句话,但是鱼恩已经将王诚小人的身份坐实,谁还敢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帮王诚说话? 略微沉思一会儿,便大声吩咐:“李攀虽孝心可嘉,但终究有失,罚他去幽燕之地当个小小县丞,以后再酌情提升。王诚品行不端,就罚他闭门思过一年,每月供奉李攀老母十万钱,帮李攀分担下孝子的重担。” 也算是个大快人心的处理结果,李攀的官位保住了,老母以后也有人帮忙供养,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对王诚的处罚有些轻。 暗叹一声,他终究是门阀子弟,唐武宗处理的时候还是要照顾些世家门阀的感受。 已经被处理完的两个人自然不能再留下,走的时候目光都在鱼恩身上停留一会儿,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满脸感激,一个满心怨恨。 鱼恩只是对他们笑笑,一切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