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凛冬
    马车,    摇晃;    一身银色貂皮的姬成玦坐在马车内,手中,捧着小暖炉。    在其对面,坐着一身长衫的范少良;    范正文之子,其与母亲早早地就被范正文送出了楚国,来到了燕京城。    至燕京后,    住在王府的隔壁。    姬成玦看着面前这位配着剑衣衫单薄的少年郎,    摇摇头,    道:    “年少不知火气贵,老来对炕空流泪。”    范少良在自己这个表哥面前,本能的有些拘束,虽然表哥一直很平易近人,而且喜欢开玩笑,尤其是在和家人相处时更是温和没架子;    但范少良还是怕这位当朝六皇子。    “是真的不觉得冷呢。”    “姓郑的倒是在信里说,晋东冷得很,让我多给他送些棉花皮毛以供保暖过冬。”    范少良说道:“晋东之地,比我家,冬日里应该是更冷一些的。”    “呵,可问题是雪原就在他姓郑的对门,雪原野人早被他想捏成圆的就捏成圆的想揉成方的就揉成方的了,他居然还好意思张口向我要皮毛?”    “这………”    范少良是见过郑侯爷的,同时,他爹也嘱咐过他关于郑侯爷的一些事。    所以,在此时,他不知道该如何去插话。    虽然是亲戚,但范少良并不觉得自己有那个资格去评价那位大燕新晋的军功侯。    姬成玦没好气地叹了口气,    道:    “不过,那家伙,确实是怕冷的,冬日里,也会穿得很多,哪像你,火气旺得不像话。”    “表哥,我这是修行火候不到家,控制不住气血的运转,想来郑侯爷应该是………”    “他修行上也是个半吊子,只不过比我强一些罢了。”    “郑侯爷………”    靖南王的例子在前,    战胜剑圣,率军出征,战无不胜;    自然而然的,被隐约看成大燕下一代军神的郑侯爷,也被套上了三品高手的称号。    百姓们可能觉得,这么厉害的平西侯,其个人修为怎么可能不高呢?    这其中,    也包括范少良。    因为他是见过郑侯爷入楚抢公主的场面的,如果不是依仗着自身实力高强,岂能有这个胆魄?    只能说,    当你身份地位到一定高度后,    下面的人看你时,就会被太阳光所笼罩,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打上了光晕。    “你爹的来信,你看了吧?”    “看了,爹的意思是,让我在燕京城读书。”    顿了顿,    范少良又道;    “让我在表哥您身边做事。”    姬成玦点点头,道:    “于情于理,都是应当的,伐楚之战,你范家出力极大,后续封赏等年前才会下来,到时候,你范家少不得一个世袭知府。”    世袭知府,其实相当于小型号的“裂土封侯”。    这还是乾人先搞出来的,当年刺面相公还在时,为了更好地治理和平定西南土人之乱,对于那些愿意投靠朝廷的土人首领设了土司官衔,相当于一个个世袭的县太爷和知府。    对外,是朝廷的臣;对内,则依旧是一方之地的“大王”。    “家父其实不想要这些赏赐。”范少良抿了抿嘴唇,“我懂家父,他想要的是,范家像一个正常家族一样,繁衍,生息,不再为奴。”    姬成玦自动忽略了掉了范少良的这些话。    当层次不对等时进行交流,就容易说出天真的话来。    范正文是不想让范家为奴了,这一点,姬成玦信,仅仅为了这个,姬成玦是不信的。    奴才翻身,不是为了脱离奴才的身份,也不是为了打碎这个规矩,而是当奴才时,瞧见了当主子的好处;    他是,想当主子了。    只不过这些话,没必要对眼前这位少年郎去解释。    眼前这还是一块璞玉,姬成玦很欣赏,说不得十年后,范家能够从蒙山一带迁移出来,前提是,范少良能在燕京站稳脚跟。    当然了,    刚立藩,就想着削藩,等同是在脱裤子放屁。    这时,    马车前头被一队甲士拦住。    赶车的张公公出示了王府的令牌,    一众守陵卫齐齐地向马车行礼:    “参见六殿下,殿下福康。”    姬成玦没露面。    少顷,    马车继续前行,进入了皇陵。    每一代帝王自其登基之日起,无论他是老太子上位还是稚童上位,自那一日起,陵寝,就会被提上日程,开始修建。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也是自古以来为君者的惯例。    皇帝,    生前的荣华已经无法让其满足,    哪怕是死后,也依旧要保留他的那份排场。    国力强盛时,陵寝就修得大气一点,国力衰弱时………就得修得更大气一点,你说是打肿脸充胖子也好,你说是自己给自己打点风水也罢;    总之,这是头等大事。    以前的燕国历代先君,也不例外。    直到,    自己的父皇登基。    首先,其父皇将自己陵寝的格局,限制得很小很小,大概,只有先皇的十分之一的规模。    真的是小得有些不能看了。    在当时,朝野或许以为燕皇是为了一扫先皇在位时崇尚方外,奢靡铺张的氛围,所以故意为之。    但只有有资格接替其龙椅的皇子们清楚,    日后无论兄弟中哪个坐上那个位置,在修陵寝的这件事上,规格,必然不可能超过自家老子,而且为了以示尊敬,还得继续缩小。    除非你雄才大略,做下了比自家老子更大的功绩,否则根本就没那个脸去改这个规矩。    同理,在世的勋贵们,在皇帝陵寝规格缩小了之后,他们怎么敢犯忌讳超过皇帝?    自然而然地,也就会随之缩小。    姬成玦觉得,这才是开“基业”,立“规矩”。    在这一点上,自己父皇很早以前就不显山不露水地做了很多;    没有大张旗鼓地在燕京城外御道边立个大碑,上面刻着一条条一件件的新法;    那个,    没用。    真正有用的是将自己化作了丰碑,后世子孙,在遇到相同的事时,就自然而然地以你为榜样,以你为标准。    夏人有个传统,他们不是很敬奉规矩,但他们很敬奉先祖。    先祖,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后世人观之,哪个先祖英明神武,哪个先祖浑浑噩噩,其实都一目了然。    姬成玦缓缓地闭上眼,    在小时候,    很多人都说过,包括自己的父皇也说过,    自己和他很像。    沉沦这么多年,    打自己执掌户部,又举办了大婚后,这一说法,再度被提起。    有心人,无心人,别有用心人,带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在为自己造势。    京城酒楼里,    姬成玦带着屠家女回家,    也曾意气风发地说过,    今日他姬成玦再入盘中。    他为什么能和郑凡玩到一起,一开始,是真没什么利益相关;    毕竟那会儿他在扮猪,还没见到蒸熟的老虎,姓郑的,还是个草根,杂牌校尉;    所以,是真的意气相投;    那种自恋的矫情,    姓郑的,    姬成玦身上,也有。    他一度觉得,如果不是自己父皇的刻意打压,    甭管什么庶出嫡出了,    他姬老六,    绝对能比当初的司徒雷做得更好,也做得更绝。    但,    蓦然间,    你抬头一看,    才发现,    那一尊垂垂老矣在病中陷入残烛之年的狮子,    他所展露的,    完全是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东西。    阴谋、    诡计、    盘算、    布局,    再多的你的人,再多你的势,再密集的棋子,    到头来,    在堂堂正正面前,都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自己,    以前是执念了,反而陷入了一种死胡同。    而那个姓郑的,    他曾说出过一句话,那句话,在当时听起来,没什么感觉,但现在换个不同的心境,再拿出来品味一番的话,却有着一种看透纷扰直指本质的通透:    刀把子里出政权。    “他,早就看清楚了。”    “啊?”范少良有些不明白。    姬成玦也没解释,而是起身,马车在此时也停了下来。    当今燕皇的陵寝到了,    不过,    他父皇人还在后园,    在这个时候来到这里,自然不可能是去吊唁其尚在人世的父皇的。    而是自己的三哥走了后,父皇下旨,让三哥葬在了自己的陵寝里,父子陪葬。    不少大臣上书赞扬这是为人子为人臣的最高礼遇,陪侍皇陵啊!    但在姬老六看来,    无非是他父皇想省点花销。    下了马车,    冬日里的萧索,在陵寝内,显得格外清晰。    哪怕其父皇的陵寝按照旧制缩小了很多很多,但这里,依旧很大了。    范少良忍不住在后头开口道:    “表哥,在这个时候来这里,不合适吧?”    这些话,轮不到他来问,但他想着,既然是亲戚,他该说的。    哪怕,表哥大概不会回答。    事实上,姬成玦也的确没回答。    因为,    姬成玦自己也不清楚,自己为何于昨日,心血来潮,想来这里看看三哥。    他也明白,今日来皇陵的事,瞒不过去的,他也没想着瞒。    父皇病重,    他却来看皇陵了,    哪怕你对外解释说是吊唁自己三哥,但谁信?    此举,    就和民间亲人病重,你去寿材铺子里买纸钱回来差不多。    不过,对于姬老六而言,眼下是敏感时期,反正虱子多了不怕咬;    对于一些真正的大臣而言,可能会诧异且不解,政治手段如此高明的六皇子为何会在此时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见过六殿下。”    一名老太监拿着扫帚走了过来。    老太监姓秦,曾排在魏忠河之前,但因为犯事,被父皇贬过来提前守陵。    姬成玦对他点头,    道;    “天凉了,多添点衣裳。”    说着,    姬成玦捂住鼻子,    道:    “也少喝点酒。”    “呵呵。”秦老太监笑笑,指了指身后,“殿下是来看三殿下的吧?”    姬成玦点点头。    “巧了。”    秦老太监默默退下,手里比划出了一个“二”。    太子,    也在么。    姬成玦向里继续走去,    果然,    前面,    看见一身白色锦袍的太子。    李英莲见到姬成玦来了,先是一惊,随即默默地退下,和张公公一南一北,守护两侧。    二人身上都有些炼气士的功夫,打架可能上不得真正的宗师台面,但倒是有些手段可以防窃听。    这等局面下,    接下来无论说什么,    除非死去的三哥从棺材里爬出来去找父皇告密,否则基本不可能泄露出去的。    都是皇子,    一个是太子,一个是风头盛重的燕国户部财神,    要是连贴身伴当都没办法保证忠诚,那真的可以去找块豆腐撞死得了。    “二哥,瘦了。”    姬成玦开口道。    太子笑了笑,    道:    “每次见面,你都说我瘦了,都说了好几次了,我现在是不是成了皮包骨头了?又或者,可能眼下埋在下面的三弟,身上的rou都比我多一些?”    逝者已逝,    开逝者的玩笑,    不合适;    但说白了,地下埋着的,是自家兄弟,也就无所谓了。    寻常人对鬼怪之事很是畏惧,对死人对灵堂,也带着本能地排斥,但那是因为死去的人和你不亲。    如果真亲的话,你倒是巴不得他忽然坐起来,和你再喝几杯。    “不年不节不忌的,怎么想到来这里。”太子问道。    “逢年过节遇忌过来,反而像是在走形式。”    太子点点头,道:“也是。”    随即,    太子在旁边的台阶上坐了下来,    道;    “倒是碰巧了。”    姬成玦对着碑拜了拜,随即,转身,走到太子身边,坐了下来,    道:    “是真的碰巧了,二哥回去不用排查谁泄的秘,省得费功夫了。”    “我本就没那个兴趣。”太子摇摇头,“你以为我不晓得,你的人,早将我身边给穿成了筛子了。”    “东宫在明,自然就更容易吸引飞蛾。”    “许确实是这个道理。”    “所以,二哥是真的不在乎了。”    “在乎也没用了,在收买人心,安插人手,布局,政争方面,我本就不如你,既然比不过,那不如不比了;    比来比去,    折损的,    还是我大燕自己的元气。”    “合着,一直是我在唱独角戏?”    “六弟。”    “嗯?”    “你很厉害,比我厉害,我也不会故意装大方地说自己在无为而治,其实,还是有些心灰意冷了。”    姬成玦点点头。    太子发出一声叹息,    道:    “郑凡封侯了。”    “他翅膀硬了。”姬成玦拿出鼻烟壶,吸了一气,伸手捏了捏自己的鼻子,“二哥不会以为我现在还能支使得动他吧?”    这不是在自谦,也不是在掩饰,    事实,    的确如此,    姬老六已经清晰感受到那姓郑的开始进行逛青楼后拔出那活儿就劝姑娘从良的节奏了。    太子忽然伸手,    犹豫了一下,    搂住了姬成玦。    姬成玦身子一颤,    扭头看了一眼搭在自己另一侧肩膀上的手。    风,    吹着,    卷起些许落叶;    太子笑了,    指了指前面,    道:    “还记得么,以前。”    以前,    太子也是这般搂着姬成玦的肩膀,    三皇子站在不远处,动情地吟诵着诗歌。    太子皱眉,认为这有辱燕人风骨,学得跟那乾人一样文绉绉的,到时候真提不动刀了。    彼时姬成玦小且聪慧,外加受燕皇喜爱,不屑地撇撇嘴,只觉得自己这三哥脑子进水得厉害,竟然还想着将诗文朗诵得有感情后好去父皇面前显摆。    “那晚,我没来,兄弟们,都怪我吧。”    “来不来,都一个样,但你,该来的。”    “对,我是该来的,来的话,证明我还有些人情味,老大、老四老五,甚至小七那里,还能有个交代。”    “惠而不费的事儿。”    “对。”    太子嘴角露出一抹笑容,    道;    “其实,我是真心觉得没有来的必要,老三只不过是先走一步罢了,用不了多久,又能到下面见到了。    然后,    他又会显摆他刚作的诗词,对我念诵一遍又一遍。”    姬成玦不置可否。    到了这个层次,    想用真情打动他,太难了;    顶多唏嘘,    不至动容。    “不舒服吧,你做了那么多,你安排了那么多,不是父皇几次拉偏架,我早从东宫里滚出来了。”    姬成玦摇摇头,    道;    “二哥在前面顶着,我还轻松点,咱爹,不是个好伺候的人。”    “我能听出来,这是真心话。”太子顿了顿,继续道,“但,你本可以有很多种法子,去拿到那个位置的。    现在,    风向变了,    父皇的意思,    是让南北二王进京,    我大燕的局面,由他们开始,自然也得由他们来盖棺。”    南北二王进京,    这是可以压倒一切的力量了。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亦或者是在人心上,    足以让任何野心家都绝望,只能乖乖地跪下来服从。    “父皇,没给你自己去决断的机会。”太子说道。    “嗯。”姬成玦点点头。    “你说,会选谁。”    “您是太子,问我这话?”    “我觉得,选小七,最合适。”    “主少国疑。”    “但对于任何一方,都能是个交代,我大燕,似乎还真需要个十来年的主少国疑。”太子说道。    “二哥,你什么意思?”    “你说,我如果请辞东宫之位,再为小七造势,你会不会恨死了我?”    “随你,反正,我们自己,又决定不了什么。”姬成玦伸手,捡起一片枯叶,握在掌心,轻轻捏碎。    太子点点头,    道:    “你这话,得有个前提。”    姬成玦看向太子,道:“什么前提?”    太子的眸子里,流露出一抹森寒般的清冷,    道;    “在老东西驾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