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科举的弊病
    ……    总有痴女窥伺朕!    刘玄暗想!    进了内宫狱,将人从马车上搬运下来,运到监牢里。    高婵不敢逼得太近,远远的瞧着,也瞧不清被抓的人的模样。    但是,她瞧见了刘玄的身影!    心头一懔,暗道:“这个昏君怎么在这里?”    见皇帝都亲临这里,看着将那些被抓的人运下马车,心想:“这些人的身份,绝对非同小可!”    她也看见任我行了。    但是,任我行等人来做任务,搞刺杀,都是易容过的。    故而,她虽然看见了任我行,却没有认出来。    人都运进去后,刘玄、任我行等人都走了进去!    按照惯例,刘玄将吸光他们的功力!然后,丢给曹二,曹二再以吐真丹问出他们的秘密,包括修炼的武学。    高婵不敢靠近,怕被刘玄察觉。    这般想着,就悄然的离开内宫狱,往西苑住处去了。    刘玄一口气吸了十六名高手的功力,返回天宁宫后殿,修炼炼化!    他的一身功力,既不是自己勤修苦练,也不是靠嗑药得来,而是靠修炼归一神功,从别人身上强取而来!    别人辛辛苦苦一辈子的成果,被他转瞬之间就吸取炼化,给盗走了!    这样的武功,说是神功,但其实倒像是魔功!    他自从修炼归一神功以来,前后吸取了N多人的功力,光绝顶高手,便有五位:莲花禅寺方丈释通、丐帮洪义、吴国萧修竹、玄武派肖妙清、变脸王朱亮!    今晚又吸了十几个人,炼化真气,隐隐觉得,内力修为似乎已经触碰到了一个瓶颈!    再往上修炼,就要“撑爆”了!    他如一团烈火,修炼着神功,周身丈许的空间,都荡起涟漪,让人从外看他的身影,都看不真切,如被一团清水包裹着。    引气归元!    周身涟漪消散于无形!    他缓缓的睁开眼睛。    眉头微微皱起,呢喃:“归一神功吸内力,也不能无限的成长啊!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瓶颈之上,又是什么呢?”    斗转星移。    新的一天开始,太阳破出东方地平线,向世界释放他的光热!    汪老板一早起来,到前面的店铺去,叫伙计买了早饭回来,见任我行等人还没起,心想:他们昨晚喝醉了,睡得晚,且等等!    等了好一会儿,还不见他们起,就有些生疑了,走到门前叩门!    “笃笃笃!~”    叩了三下,门内没上门闩,被他给敲开了。    汪老板一愣。推开房门,走了进去,往里一瞧,顿时一呆!    只见房里空荡荡,哪里还有人?    “人、人呢?”    他懵逼了!    他很聪明,脑子灵活!    转眼之间,就脑洞大开,自我攻略:    ·刺杀炎帝,何等大事!    ·当然应该隐蔽隐蔽再隐蔽!    ·现在,不要说敌人,就连我这自己人都不知道他们的行踪了!    ·这可真的就是“藏于九地之下”了啊!    汪老板对任盟主的谨慎十分的敬佩!    ·听说任盟主修为绝巅,居然还这么谨慎!    ·成功人士的成功,果然都不会是白白得来的!    ·我也要向他学习,潜伏在这里,也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啊!    他却不知,他早就暴露了。    他更不会想到,他的学习对象任盟主,把来刺杀的一行人都给卖了!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任盟主是炎帝的人啊!    “炎国的惊变,就在这几天了!”    汪老板抬头望向天空。    今天的天,是晴朗的天!    就像他离开晋国的那天的天气一样!    他家本是豪强郡望崔氏家的奴仆。    天下形势不对。    崔氏见机不妙,往南逃去!    将财产给贱价变卖了!    作为崔家的奴仆,他的祖父母、刚出生没多久的父亲,也被像猪羊一样的卖掉了!    天下大乱。    乱世之中,他们家获得了自由——做流民的自由。    颠沛流离,犹如无头苍蝇一样的四处避难!    祖母就在这过程死去了!    再后来,蛮人分裂,濛国瓦解!    他们成了蛮晋治下的百姓。    再再后来,晋国推行均田令!    他们家分到了田地!    ……    。。。    秋闱,即乡试,在八月举行,考点在路城。    炎地区域划分,路级单位虽多,但实际上,这种划分,是太祖为一统神州、培养人才而设计的。    其实,炎地只有两路:岭南东路、岭南西路。    正儿八经的路城,也只有两个,其他的,都是水货。    一个是岭南西路的穟城。    一个就是位于岭南东路的炎城。    只有这两个城池里,设有秋闱的考场。    秋闱共考三场,每场三天,共九天。    从八月初八开始考。考生得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即八月初七。    进入考场之后,分配考棚号房,进入号房,接下去的几天,就不能再出来了,吃喝拉撒都在里面,直到考完。    贡院提供食物。    考生也可以自带。但是都会经过严格的检查!比如一个馒头,也会被切开成一块一块,检查里面有没有夹带什么东西作弊!    初八、初九、初十,考第一场。    十一、十二、十三,考第二场。    十四、十五、十六,考第三场。    三场考试,内容不同。    第一场,叫做明经。考的是儒家经义。    考题必出自四书五经之中。    共有三种题型:“填空”、“默写”,这两种其实不难,很容易,随便抓个考生,都能把四书五经背的透熟。    关键是第三种题型:作八比文。    而所谓的比,有对偶的意思。八比文有一套相对固定的写作格式,其题目取自四书五经。主考官选取,报送皇帝批准。    文章论述的内容不能随意发挥。每篇开始以两句点破题意,称为“破题”。然后承接破题而进行阐发,称为“承题”,接着转入“起讲”,即开始议论。后再为“入手”,意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为起比、中比、后比、束比四部分。    末尾又有数十字或百余字的总结性文字,也称大结。从起比到束比,每组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比,所以称为八比文。    八比文的主要文义在于诠释经书的义理,并要求据题立论,所以很少有作者自由阐发的空间,而它的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对偶性。    论述中,可以引经据典,但是,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    作八比文,这是最难的地方!!!    不但秋闱晋级做举人要考这个;之前的做秀才,就要考这个了;考的举人之后,参加春闱,晋级贡士,也得靠这玩意;最后一关的殿试,照样仍旧要考这!    因为难,所以考生的需求大!    因为需求大,所以供应当然也就丰富!    随便进一家书店,去问问卖的最好的是什么书,答案基本都是统一的,就是指导写八比文的“经验书”。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秀才、举人、贡士们都是过来人,书店“约稿”,就能拿“稿费”!    三个等级,一级比一级高级,“稿费”自然一级比一级的多!    同样的,秀才、举人、贡士做老师,待遇也就悬殊。    秀才做老师,教教蒙童,进行开蒙,月薪约三两。    有钱人家请来,专门教自家孩子,一对一,或一对屈指可数的几个。    也有人出钱建立学校,聘请老师,然后招收学生来的,这即私塾。    也有地方宗族聘请来,供给族内小孩学习。这叫族学。    开蒙的学校,官府极少去开办,因为成本太高。    儒家是官府崇扬的官学。儒家讲君子言义不言利,因此办学要以身作则、要政治正确啊,特么的不要说赚钱,还要倒过来贴钱。    比如办个县学,学生的住宿伙食都要官府补贴开支。    县学学生都是秀才,秀才即有一定的免税免役特权了。    朝廷不但收不到他们的钱,还得办学倒贴!    因此,朝廷没有积极性去大办学校。    就算去办,也是面子工程,招收很少的人,美其名曰弘扬圣教了。    举人的话,一般家境都很好,不差钱,自视清高,但也自视身份。如果做老师的话,不能比秀才低,一般月奉六七两。主要为个名望、影响力。比如在县学里任教,学生都是秀才。    推荐下,我最近在用的追书app,缓存看书,离线朗读!    到进士那一级,一般没工夫去做老师,忙着做官呢!    但也有致休了,回去发光发热,到学校去做老师的。    譬如君子书院、圣贤书院,本质上都是私办的。这是顶级“大学”了,进士、大官僚做“导师”!    不但在学业上能给予指导。    如果考中,进入了官场,老师们的旧有关系,也能作为人脉,帮着扶持,少走弯路。    故而成为士林中的圣地,名望很高!    秋闱三场考试。    明经之外,还有明算、明法。    明算,顾名思义,就是考算术。入官场做官,钱粮的收入开支什么的,不懂算术,那是不行的!    明法,顾名思义,就是靠律法。入官场做官,不知法不懂法,怎么会有敬畏?县令都要断案,不懂法怎么断?    这两科相对容易。    皇帝统治天下需要用到官僚!    皇帝需要官僚对自己忠诚、并且拥有业务能力!    这是需求端!    科举就是选拔、供应人才去做官的。    有什么样的需求,那么,就自然的要求供应端提供出什么样的人来!    故而,供应端自然就会对考生提出种种要求!    明经其实就是洗脑,让考生自觉去读背圣贤书,改造意识,奉守忠孝!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明算、明法是对业务能力的要求。    这套设计,成为定制,已有近两百年历史。    本来挺好的。    但是,随着发展,弊病也显露了出来。    明算、明法,以及明经中“填空”、“默写”,你不觉得难,别人也不觉得难啊!    因此,很难岔开“分数”来。    差不开“分数”,那么排名座次,差距不大,就很难令人心服。    而诸多考试内容之中,作八比文最难!    难,就好了!    会、还是不会、还是半吊子,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水平展现出来,差距也就显露出来了!    有了差距,相差悬殊,排名座次自然也就令人心服口服了!    作八比文因此成为最“拉分”的地方!    因此,也就引导士人把精力都往那上面去耗了!    穷经皓首,研究古今“过来人”的“经验书”啊!    这些“经验书”,他们视若珍宝!    仿佛武林中人,在看武学秘笈!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主要有两点:    其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经验书”,导致士人与时事脱节,不通时务。与人交往,不通人情,就是情商低下。    其二,书籍很贵的!对家境贫富不一的士人,产生不公的结果!    富裕家境的士人,可以购买很多的“经验书”,回去刷经验!    贫寒家境的士人,则没有这样的条件。    近两百年来,光进士就有四千两百多个!    不说别的,就是这些进士的八比文,人选一篇,篇600字,编订成册,做一套书,一册两来万字,也得约130册!一册七八百文,那就得上百两了!    上百两是什么概念?    秀才做老师,月薪才3两呐!    近三年不吃不喝,才能买这么一套书!    就算买了这么一套书,没人指点,你光看,就能懂,就能会?要人指点,这人得是高明之士吧?迎来送往是不是又得花钱?    所以,求学入仕这条路,就是条烧钱的路啊!    而社会上,有一种人是不缺钱的,——即商人!    他们缺政治影响力,却被制度卡死,不能参与科举!    一个缺钱;一个不缺钱。    一个能科举入仕途;一个路被堵,不能科举入仕途!    这两种人,正是金鸡配凤凰——天生的一对!    因此,多有商人资助贫寒学子。学子得恩惠,感恩图报,自然偏向商人,成为代言人。    商人也有资助书院的。    科举作八比文的弊端,也引起了一些大佬的注意,他们提出了对此进行改革的主张!    但是,两百年的发展,这已经是祖制了,在这套制度下,已经产生一套秩序、利益分配格局了!    要改革,就会触动旧秩序下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