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成道大会
都市逍遥神医正文第四百零三章:成道大会此时。 叶准重新启程前往马家祖宅。 这次有马小玲和张伯带路,自然不用再捡偏僻小路前行,一路前行也终于有了些人气。 沿路村民在见到马小玲两人带着叶准都面露惊讶之色。 但是。 无论是谁。 都没有上前打扰的意思。 马小玲此时再也没了马家三代第一人的傲气。 她一边前面带路,一边若有似无地打量着叶准,终于在思索片刻之后,突然开口道: “夜尊对于我马家的情况应该多少知道一些的吧。” 叶准点点头。 启程东北之前他特意向郝万山询问了东北马家的情况。 在听完郝万山介绍。 叶准脑海中对于东北马家终于有了大致的印象。 马占山。 马小玲的祖父。 马家能有今天的地位和他密切相关。 他是世俗各大修行世家中有记录的近百年历史中唯一一位达到筑基真人境的传奇人物! 他三十岁以前默默无闻。 但是在三十岁那年独自一人进入长白山历练后便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五年蜕凡,再十年圆满,又十年破镜筑基,成就真人境界。 五十五岁时,华夏天倾。 他怡然出山,保家卫国。 据说东北马家能有今天这等地位,和他当初隐藏身份和外国异人舍命拼杀不无关系。 因此。 华夏高层还授予他长白山“护林人”的身份。 听到郝万山解释。 叶准终于明白为什么马家能有召集众多世家举行成道大会的能力。 不过... 长白山物藏丰富。 那马家为什么不关起门来让自己族人利用,反而要召开这个所谓的成道大会? 想到这里。 叶准不由皱起眉头。 心胸开阔? 他自然是绝不相信。 马小玲一直在观察着叶准的表情。 在看到他蹙眉之后,她似乎明白了叶准心中所想,连忙苦笑着解释道: “虽说有祖父压阵,但自他一百大寿之后便一直闭关不出。时间一长,其他世家自然不满我马家独占长白山。” 叶准闻言点头。 虽然说踏足筑基真人境之后修士的寿元将提高到120岁。 但修行如逆水行舟。 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随着年龄增大,体内灵气将被日渐衰弱的身体所消耗。 也就是说。 筑基真人的寿元需要依靠牺牲灵气才能维系。 马占山年事已高。 想要维系生命,自然不能过多消耗灵气。 随着时间推移,马占山的威慑自然减弱,其他世家不满马家独占长白山也就能理解。 但是!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马家一家独占长白山几十年,二代三代枝繁叶茂。 按理说。 就算不能创业。 守住基业应该也问题不大。 可为什么竟然沦落到需要美其名曰举行一个成道大会来让其他世家共同瓜分长白山的地步? “祖父之下有三个儿子。大伯,二伯和我父亲都继承了祖父修行血脉。在他们那一代也算是勉强能压制住其他修行世家。” “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除了我和大伯家的独子修成了家传灵诀,其他族里人竟是在无一人成功修习成功。” “而且,三家内斗得厉害。” 马小玲轻声解释道。 连张伯这样的外人听到马小玲的解释都摇头叹息,可见马家衰弱有多厉害。 “家传灵诀?” 叶准惊异道。 大家族中兄弟子侄之间的内斗他有所耳闻但却没有丝毫兴趣,但对于修行功法却兴趣十足。 见叶准主动提问,马小玲也不再迟疑,全盘托出。 原来马家的家传灵诀是一门请灵之法。 简单来说。 马家族人通过血脉吸引山林中修行有成的精怪,与他们达成契约之后,从他们身上吸取灵气。 听到这里。 叶准终于明白马家如今的窘迫境遇。 修士修炼离不开天地灵气,而吸纳灵气因法门不同分为:融合,吸纳,掠夺。 三者之中, 融合最高,其次吸纳,最次掠夺。 叶准的《混元一气诀》正是采用的融合之法,吸收天地灵气化为己用,与灵气契合度最高,也能最大限度发挥灵气威力。 而马家灵诀则是吸纳之法。 他们无法直接吸收天地灵气,只能以自身血脉为媒介,借助与灵兽,灵草签订契约,从而获得灵气。 这种法诀对血脉精纯最为看重。 血脉淡薄, 功法不成。 这也就是马家第三代中能顺利练成家传灵诀的族人少之又少的原因。 至于掠夺。 通常是邪门歪道之法。 这种法门虽然能短时间内掠夺大量灵气,却不能彻底将灵气化为己用,一个不好就是爆体而亡的下场。 “那为什么会选择我?” 叶准出声问道。 “因为成道大会规定,参会家族派族人三名,且年龄不得高于三十。” 马小玲回答道。 “长白山物产丰富,但也架不住肆意掠夺,而对我辈修行之人需要的灵药灵草则更是如此。” “为了确保后人有物可寻才做此规定。” “三十为限,则是为了缩小实力差距。” 叶准颔首,表示理解。 同样的蛻凡境修士。 三十岁的战力与五十岁的战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很快。 三人就踩着积雪一路行至村中心一处大院。 这处大院虽然着落于靠山村中心,但却非常安静,四周全是茂密的松林围绕,颇有小隐隐于林的感觉。 “这里就是我马家宅院,自祖父开始,几十年一直住在这里。”马小在玲门口稍作停顿为叶准介绍之后,便推门走了进去。 走进大门。 整个院落完全不似门外冰天雪地的模样。 大院之内铺设有数条耗费木炭的地龙,所以哪怕外面数九寒天,院内已然温暖如晚春,便是赤脚踩在上面也无妨。 恐怕东南水乡也不过如此。 经过一段九曲回廊,三人终于进到大厅。 古香古色的厅堂中摆放了两排太师椅,就像民国大宅门般。 太师椅上各坐着一群人。 其中。 左侧的一个中年男人笑道: “小玲,你请的夜先生来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