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4章、炎星改造计划
    他们脸上的激动就好似潮水一样涌动。    毕竟像这样人工引导一颗彗星撞击一颗行星的行为,在人类历史上绝对是第一次。    是值得这些科学家兴奋和激动的。    由于此时彗星的速度已经提升到每小时8000多公里,因而在短短一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彗星拉着长长的彗尾一头撞在了炎星上!.    一瞬间,炎星上就激发出数百公里高的尘埃,就好似科幻片里被歼星舰击中的星体一般。    当然,在电影里,歼星舰一炮是能够将行星击碎的。    但彗星撞在炎星上,也就只是引发了一系列的超级大地震以及遍布全星球的尘埃。    但这种撞击力度带来的后果是相当可观的。    首先就是巨大的撞击力在传递出一些动能之后,大部分都转换成为了热能,使得炎星内部原本快要冷却的岩浆再度升温。    这使得炎星的磁场开始不断增强。    除此之外,彗星所带来的庞大冰晶也在高温之中迅速融化,升华为蒸汽,朝着炎星全境扩散开来,这种扩散使得整个炎星的大气温度一度高达300-400度。    也正是这样,极速攀升的高温使得炎星南北极的冰盖迅速融化,释放出大量蒸汽以及二氧化碳。    这种变化使得炎星的大气变成厚实起来。    而这种状态足足持续了十多天,方才缓缓降温。    在这个降温的过程里,炎星上第一次下起了遍布全球的瓢泼大雨。    据炎星地表上的自动气候仪器测算,这场下了整整三天的大雨足足有8000多毫米!    也就是说,这就是下了平均8米深的水。    并且至少还有2000毫米的水储存在大气里没有落下来。    整个炎星平均8米的雨水,看上去不少了,但与母星相比,还是少得很。    但即便是如此,炎星一些地形深凹的地方也就形成了河流、湖泊,并且这些河水还会朝着海拔更低的地方汇聚,最终形成海洋。    按照AI智能最初的计算,炎星上将会形成三处海洋以及数百万计的湖泊。    这一点和母星不一样的。    因为母星上的海域都是联通的,只是人为的将一片片海域定名,分了出来。    而在炎星上,这些海洋和湖泊实际上都不联通的。    毕竟水还是太少了,在地形的影响之下,平均8米深的雨水不足以将整個炎星变成海洋。    它们只会汇聚到一个个低洼地,形成比较大的海洋或者湖泊。    但即便是如此,有水就有希望这一点是不会错的。    当炎星气温降到70度左右的时候,那些科学家就迫不及待的乘坐通勤船下到炎星地表,哪怕现在四周环境依然不足以让生物生存,哪怕地面还在不时发生着剧烈的余震,他们依然是穿着宇航服兴致勃勃的对各地的湖泊进行科考。    毕竟他们科考的数据将会成为人类的历史之一。    实际上,从母星这边看过去,炎星在有些时候的亮度明显增强了。    这并不奇怪,毕竟那些海洋,湖泊反射恒星光芒的能力可要比氧化铁尘土强多了。    方小悦也下到了炎星地表,开始将一颗颗大柳树蒴果种在了选好的位置上。    虽然70度的气温足以让绝大多数的植物无法发芽,但对于大柳树神子来说,这样的气温明显就是毛毛雨了,甚至于更适合让它们发芽。    它们在这里的发芽速度明显比母星上更快。    仅仅只用了一天时间,这些大柳树神子就长到了100米的高度。    而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它们甚至于长到了300米高!    这些大柳树神子的柳条就好似一片片瀑布,垂落下去,树均占地超过15公顷以上。    而等到一个月之后,它们骇然长到了500米的高度,树冠占地面积超过一平方公里。    即便是从距离炎星数万公里之外的运输船上看下去,都能够清楚看到那一抹抹在红色土地上伸展的绿色。    方小悦在炎星上一共种植了五百多棵大柳树神子。    这已经是炎星能够容纳的极限了。    要知道这玩意生长需要广阔空间的。    如果种得太密的话,等这些大柳树神子进一步长到千米高度之后,它们的树根就很可能在地下率先掀起战争了。    虽然方小悦已经提前给这些大柳树神子下达了神谕,不允许它们轻易伤害人类以及以后放养的生物。    但大柳树神子之间的战争却不在此例。    这毕竟是大柳树神子天生的生存需求。    实际上,就算是在神国之中,那些大柳树彼此之间也会经常发生争斗的。    要知道神国里的那些大柳树实际上是最初那棵大柳树的种子发芽而来,其中不少和属神大柳树算得上是亲兄弟了。    还有一部分则是它们的子孙后代。    因而多多少少也沾染了一些神性。    并且神国里的条件是极好的,任何生物在里面比外界的成长都要强上很多。    如此一来,神国里的那些大柳树大多数都超过万米之高,甚至于一些属神大柳树的亲生兄弟都长到三四万米的高度了。    当然,方小悦并没有去限制这些大柳树的生长高度,毕竟一旦它们长到三四万米高度以上,就能够穿过神国屏障,将根系扎入虚空之中,抽取虚空之中的能量来反馈神国了。    这差不多就和属神大柳树一样了。    只不过在效率和总量上,这些大柳树是远远不及的。    而炎星上这些大柳树,还只能算是幼年期罢了。    但即便是如此,它们在生长过程之中也在不断调节自身附近的气候环境。    首先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本能了。    这些大柳树就现在而言,其光合作用能力,一棵就相当于上万亩林地的效果。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大量二氧化碳被分解,大量氧气被释放出来,持续改变着大气里的氧气比例。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大气里的氧气含量已经达到了1%!    虽然这样的氧气含量尚不足以让人类呼吸,但也是一个相当可怕的成就了。    毕竟之前炎星大气成分主要以二氧化碳为主,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五。    而剩下的百分之五也是以氮气,水蒸气,甲烷之类为主。    而氧气含量也就只有可怜巴巴的千分之一。    可以想象,按照这样的速度下去,要不了多久时间,炎星上的氧气含量就能够达到让人类呼吸的程度。    并且方小悦可不仅仅只是让大柳树神子来执行改造空气的计划。    此时炎星气温已经降到了40度左右。    虽然这个温度也会让人类难以忍受,但对于植物来说,在宇宙空间里,这已经是一个很适宜的温度了。    因而方小悦随即就让大量机械人从运输船出发,降落到地表,开始将一些植物种子散播在炎星地表之上。    不得不说,气温高还是有好处的。    在炎星地表上,率先发芽的就是那些来自赤道附近的热带植物。    大片大片的绿色开始将铁红色的土地渲染。    为此,方小悦小小动用了一下自己的生命权柄。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所有散播在地表上的种子发芽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哪怕是一些干瘪营养不良的种子,在这个时候,都顽强的发芽了。    要说在炎星上的投入,就数这些植物种子花费最多了。    由于提前预判了母星上灾难的降临,方小悦最早储备的就是各类植物种子。    从各种农作物的种子到各种药材种子,乃至于自然界里的植物种子。    方小悦光是以前的炫炎币就花费了上千亿以上。    当然,这些钱主要还是用在采购农作物花种子和药材种子以及经济作物种子之上。    像那些野外自然界的植物种子,则是由大量机械人出动,进行实地采摘。    并且这里面最麻烦的就是有的植物种子在春节才会产出,有的则在夏季产出,还有的在秋季产出。    并且南北半球的季节又是相反的。    再加上植物本身庞大到极致的种类数量。    方小悦光是收集这些种子都花费了好几年时间!    有一说一,这时间成本可要比钱值钱多了。    简单来说,方小悦在炎星上投放的种子数量足足有十万吨之多,这差不多就是种子库存的三分之一了。    如果这些种子散播在炎星上不发芽,或者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开花结果,产出下一代种子的话,那方小悦可就亏大了。    毕竟虽然这种子,方小悦已经在太空农场里试种了一批,也有了收获,但太空里的植物生长和行星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别的不说,光是宇宙空间里无所不在的高能粒子、伽马射线,就会让很多植物结出来的种子无法生根发芽。    这并不奇怪,以往这个世界里就有太空育种的实验。    大量农作物的种子送到空间站里,接受宇宙射线的洗礼,之后回到地表,种出来的农作物,在各方面都要比普通品种强很多。    这就是利用了宇宙射线对植物基因的影响来育种。    但问题是,没有多少人会知道,送上太空的农作物种子回到地面之后,大多数种子都不能发芽了。    因为在大量的宇宙射线轰击之下,这些种子的基因受到了破坏性的改变,自然就无法发芽。    而能够发芽的种子里面,也不是所有都能够长出更好的农作物来。    因为基因改变而结出更劣质果实的也有很多。    只有极少数的种子是良性的改变,能够让农作物的品质提升。    而这样的成果,其代价是相当高昂的。    每一千公斤种子里,能够有几粒是良性改变就算是天幸了。    说白了,这就跟核辐射一样,绝大多数被核辐射了的生物,生下的后代都是歪瓜裂枣,并且寿命大幅缩短。    只有偶尔一两个生物,才能够生下正常的后代。    当然,一般情况而言,在太空里承受的宇宙射线,较之大多数被核污染的地区的核辐射还是要轻微很多的。    方小悦在太空农场里的实验也是如此,结出的种子必须挑选出良种,才能够进行下次试验。    说实话,那些太空农场里的农作物如果不是他特意用金色光点进行了改造,压根就不可能丰收,不说颗粒无存,估计一亩的产量不会超过1斤。    毕竟以前空间站里几个月的稻谷种植,和方小悦这样在太空农场里长年累月的种植,完全是两回事。    不过这一切还是有了成果。    来自于母星的植物种子,在生命权柄的保护之下,对于炎星的气候很适应。    可以预期的是,在大柳树神子以及遍布整个炎星的植物努力之下,最多一年时间,炎星的氧气含量就能够提升到让人类勉强呼吸的程度。    当然,在炎星改造成功之后,方小悦随即就将注意力放在了黄星上。    这是必然的选择。    因为这个恒星系里的岩质行星一共就只有六颗。    其中至暗星和边缘星由于距离恒星太远的缘故,其地表的温度常年都维持在零下200度以下。    至暗星由于距离恒星最远,其地表温度为零下229度!    而边缘星由于距离较近一点,地表温度为零下218度!    边缘星的名字由来是因为以往人类都以为边缘星是恒星系最远的一颗行星,因而得名。    可偏偏在八十多年前,有个天文学家发现了至暗星。    这是天文学界公认距离本恒星最远的行星。    可边缘星这个名字已经用了,因而就以其深处在漆黑宇宙空间之中,无法看到而取名为至暗星。    至暗星是质量排行仅高于三水星的行星。    而边缘星则是岩质行星里块头最大的,是母星质量的23倍。    但由于这两颗行星的地表温度太低,肯定不可能作为改造的前排选手,只能放到后面的计划里。    除了这两颗行星之外,母星和炎星就不用多说了。    而三水星由于距离恒星太近的缘故,其朝向恒星的地表温度可达541度,而背向恒星的地表温度则会降到零下180度。    这样的环境条件,自然也是排在后面了。    最终就只剩下黄星这么一颗条件比较适合的行星了。    但要说这颗行星和母星还是比较接近的。    首先黄星的质量是母星的0.9倍,两颗行星大小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