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人才(一)
崇祯大明第六百七十九章人才(一)铁甲船乘风破浪。 上一次离开大明的时候,只有一艘铁甲战舰。 现在再次离开大明,铁甲战舰已经提升到了三艘,而且比曾经的更大,上面的设施也更加的完善。 而随着崇祯的离开。 整个大明的官场,也就迅速的活泛了起来。 而其他的皇子封地上的诸侯王们,也都三三两两的离开了长安城。 本来张嫣是想要去南越的,可后来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暂时留在了长安城中。 此时的朱慈烺,在没有了头上压着的大山之后。 浑身也轻松了许多。 尽管崇祯没有对他的做法,有任何想要更改的想法,可那种随时在边上,自己心中还觉得自己做出来的事情,并不得人认可的时候。 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至于这一次崇祯离开到哪去,他心中还是知道的,想要让大明的水军去攻打杨国和大顺。 怕是那些水军,有很大的可能会有去无回, 倒不是会被消灭干净,而是这些水军在最后,会跟着崇祯留下来。 到那时,怕是大明的水军整体实力,绝对会下降一半。 而刚好,崇祯就是有这样的威望。 之前他还不知道,崇祯就是住在大顺的,要是崇祯没有回来,怕是在那时大明的舰队,就已经亏本了。 心中这么想着,就已经开始琢磨,一直在荷兰的王士琇,看样子是不能够信任了。 这一次,能够让他召集所有的诸侯王,或许其中就有和王冲之间的私怨。 朱慈烺想到这里,瞬间就有了一个主意。 王士琇的心思他懂,可王士琇不该把消息传递的不清不楚。 实际上就是,王士琇都不是很清楚,崇祯当时在什么地方,只能说一个人在心思坏了,想要搞歪门邪道的时候。 总会出现一种,莫名其妙的现实偏差。 「来人,把这封信交给文莱的王冲。「 很快,朱慈烺就把王士琇的那一封密信,送给了出去。 王士琇可以借刀杀人,他朱慈烺也会玩这一手,想必要是王士琇被召回的话,只要路过文莱的海路。 绝对是走不通的。 若是王冲的心思在大一点,把这种事传了出去。 怕是在接近大明诸侯封地的时候,就开始有人下手了。 毕竟这一次,朱慈烺召集了所有诸侯王来议事,单算搜刮所有诸侯王手中的兵力,前去攻打印-度,分明就是差点被坑了。 打不打的下来倒是其次。 封地上要是少了这么多的兵力,真当当地的土著,不会爬起来从背后阴他们一下? 要知道,西班牙等等,这些国家,可都是一直在不断的给所有封地上找麻烦的。 尽管到现在,还没有那一个封地被攻破。 可其中的贫富差距,也已经显现了出来。 封地上太平无事的,发展的肯定是最好。 已经走远了的崇祯,肯定是不知道这些事情的。 只是一路上,就像是第一次出海一样,每到一个封地,都会暂停一段时间好好的看上一眼。 转眼,又是多半年。 澳洲,一个叫做米脂的小码头,就展现在了眼前。 一路上,崇祯给陈畹芳说了不少,关于澳洲长安城的事情。 此时陈畹芳站在船头上,披着披 风,拿着望远镜刚好能够看到那一座宏伟的巨城, 经过了一整年的时间,似乎眼前的长安城,又有了巨大的变化。 范围扩展的更大,而且看码头上的物流,似乎也多了不少。 随着陈畹芳跟着崇祯游览了一路,自然明白,这种巨城的建立,土里埋藏的尸骨,绝对不在少数。 可只要不是大明的子民。 谁会去同情这些? 在这个时代,就是有这一点好处,再说,相比起荷兰人的做法,大明做法可是温柔的多。 很快,远处的维持海上秩序的战船,就飞快的开了过来。 同时也开始打着旗语,给出了一个指挥路线。 在接近澳洲这一片土地的时候,崇祯船上的电报机,就已经给长安城发出了消息。 两人闲聊的时候,就已经到了码头。 米脂港口的繁荣,真的没有办法和大明沿海的任何一个港口能媲美。 只能说,大明现如今,天时地利,每一样都占齐了。 而澳洲这块地方现在才刚刚有了一点开发。 正片陆地的范围是很大。 可上面的人口少啊。 一转眼,就看到了前来接人的人群中,有两个熟悉的身影。 原以为,到了这块地方,她只能有崇祯一个熟悉的人了。 在船上的时候,崇祯就已经说了高桂英和柳如是现在的身份,可在见了面之后。 瞬间就忘得一干二净。 高桂英的记忆不差,再说陈畹芳也没有多少变化。 只能说,当年给崇祯送女人的那一伙人,眼光真的毒辣。 高桂英一把拉住陈畹芳的小手,看也没有看崇祯一眼,转身就走。 同时心中暗道:原以为一个人来,没想到还带了一个美人,男人··呵呵。 崇祯无语,怎么到那个地方,女人的做派都差不多。 不过,还好,柳如是还在。 正当崇祯上前,想要和柳如是说几句路途上的见闻时,就见到柳如是也是转身和高桂英他们走了。 就留下了崇祯一人,尴尬的站立当场。 随同而来的一些大顺的臣子们却是不敢给崇祯任何摆谱。 很快就分成两两拨人。 一波人向着高桂英她们追了上去,另一拨人就留了下来,等着陪同崇祯进城。 崇祯故作豪爽的一挥手,也跟在后面走了出去。 此刻几个女人或许正在气头上。 只要晚上自己努力一点,这点事情都不大。 反正他这个太上皇,现在也没有啥威严。 而在崇祯,再次到达大顺的时候,正是崇祯二十八年。 若是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一年也是明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 只是现在,明朝依旧存在,而清早就没了。 不但如此,在崇祯离开大明之前,了解到的一些消息中得知,原本五十 多万满人,现在因为各种各样劳动需求。 消耗的已经不足二十万了。 比那个蒙古人,还要凄惨的多。 四月份,从荷兰传回来了一个消息,按照时间来算,应该是三月份的事实。 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发现土星的卫星。 知识的传播到了大顺,已经引起了大顺不少人的关注。 实际上,在崇祯来到澳洲后不久,就有更多的大明船只,来往于这一条航线,不但带来了大明的人才,更有不少人真的打算在这里定居。 而人才的多寡,也就让高岩,有了更多的选择,来完善自己的大顺。 学校的建立,道院的建立。 还有对天文历法的计算工作。 崇祯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经常去学校,看一些从别的国家传来的各种知识。 克里斯蒂安·惠这个人,崇祯的脑海中是没有多少印象的。 毕竟,他记得的几个公式,几个化学方程式,都没有这个人的身影出现在当中。 可在接到这一份消息之后,认真的查了一下,才恍然发现。 外国的人才可真的是多啊。 惠更斯在十三岁的时候,就能自制一台车床。 在同一时间段,即便是崇祯,已经改变了大明的一切,也提升了大明的科研水平以及技术储备。 可也没有挺旁人说起。 有谁自己在这个年纪,就动手自制了一台车床。 崇祯不由的有些担心,在离开了他留下的一些科研方向之后,已经白揠苗助长起来的道院,还能不能够长久的走下去? 正在崇祯疑惑的时候。 他就接到了从荷兰送来的两件东西,据说是花高价钱,才买到的。 在崇祯看过之后,就发现其中有一种东西,和大明的望远镜很相似,尽管其中的做工还略显粗燥。 可另外一种东西,就让崇祯很震惊了。 因为,那是一个显微镜。 崇祯心中突然有了一种冲动,想要回到大明,好好的把道院的那些人,拉出来臭骂一顿。 玻璃他已经让人弄出来了。 镜子也是在他的指导下做出来的,就是所谓的望远镜也是如此。 凸透镜,凹凸镜这些也做出来了。 可比较神奇的就是,居然没有人做的出来显微镜。 崇祯也是忘了这件事。 不然肯定是会让人做出来,好好的让所有人看看,微观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一回事。 崇祯的脸上阴晴不定。 随后对着刚刚赶回来的高岩吩咐道。 语气生硬,一点都没有曾经的那种好说话。 偏偏高岩是一点顶嘴的意思都没有,乖乖的照做了。 这是事后,高岩在私下里对着李过说的。 而李过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什么话都没有多说。 还是眼神中的赞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