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召见徐光启
“啊?” 瞿式耜几个顿时惊的张大了嘴巴。 钱谦益嘴上说的简单。 但是这事做起来却是非常的麻烦。 要查阅历代的典籍,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大。 “我又没说让你们几个自己做,你们不会让手下的人去做吗?你们只要核对就好。” 瞿式耜几个这才松了口气。 要是钱谦益一定要让他们几个亲自出马。 那后面这段时间,瞿式耜他们就别想休息了。 “老师,您这是想做什么?” 钱谦益直接挥了挥手。 “这个说来话长,现在时间紧迫,以后我再详细和你们解释。总之你们只要知道,这事要是做成了,咋们师徒肯定会扬名天下,甚至名垂青史也说不定。” 很快整个礼部,甚至整个京城的官场都知道了。 钱谦益从宫中出来之后,忽然闭门谢客,带着一帮亲信学生在查阅典籍资料,收集历朝历代皇帝的年号。 这让所有人都好奇了。 钱谦益这又是想要干什么? 朱辰的年号不是已经定了吗?难道朱辰自己又改主意了? 可是钱谦益既不是礼部尚书,也不是内阁首辅。 这种变更年号的事再怎么也轮不到钱谦益来主持啊。 关键是内阁首辅黄立极一点消息都没得到。 这让黄立极就有些紧张了。 皇帝有事竟然绕开了内阁,绕开了自己,让钱谦益去做。 这由不得黄立极不多想。 之前钱谦益要进内阁的传闻,黄立极事根本不信。 钱谦益这人虽然名气大,但是从政经验非常少。不管是在地方,还是在朝堂,都没待过。 这样的人要是主持朝政,非得将朝政弄得一团糟不可。 朱辰除非傻了,才会让钱谦益主持朝政。 可是现在黄立极也不敢确定了。 一个是朱辰刚刚继位,未必能认识到这种问题。 还有就是朱辰最近连续单独召见钱谦益,足见恩宠之盛。 这要是朱辰脑子一热。 黄立极忽然都不敢想了。 在这大明朝,内阁其实是个挺奇怪的机构。到底谁能进内阁,谁能当首辅,其实最后都是皇帝说了算。 这内阁本来就是为了协助皇帝而设立的,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最初官员只是七品。。 内阁权利越来越大,以至于凌驾六部之上。不就是因为历代皇帝懒政,对内阁的依赖越来越大造成的吗? 以致现在的内阁首辅足以堪比以前的宰相。 可是内阁成员乃至首辅的任命,还是单独由皇帝来指定,吏部根本无权插手。 如果朱辰一意孤行,到时候谁能拦得住? 为此黄立极将礼部尚书丁绍轼找了过来。 “丁尚书,这钱谦益最近到底在干什么?” 丁绍轼没想到黄立极急匆匆将自己叫来,竟然是为了打听钱谦益的事。 看来黄立极的心已经乱了。 丁绍轼叹了口气。 “下官也去试探过,只不过钱谦益的口风很紧。” 钱谦益如此搞七搞八,作为直属上司,丁绍轼哪里会没一点好奇心。 可是钱谦益根本就不买丁绍轼的账,一点口风都不透,还一脸不耐烦的样子。 丁绍轼碰了一鼻子灰后,自然不想再自取其辱,所以基本都是躲着钱谦益走。 哎。 黄立极和丁绍轼两个对视了一眼,此时满脸都是惆怅。 这日子是没法过了啊。 “传旨让徐光启进宫。” 最终朱辰还是决定先见一见徐光启。 至于让徐光启做什么,最好还是听听徐光启自己的主意。 “微臣参见皇上。。。” 徐光启刚要拜见,朱辰就主动迎了上去,一把扶住了徐光启。 “徐爱卿平身,快赐座。” 朱辰没记错的话,徐光启六年之后就会病逝。 此时的徐光启已经是六十五岁高龄。 在这个年代,徐光启已经属于妥妥的高龄了。 “徐爱卿身体最近可有什么不适?” 对朱辰来说,徐光启就是国宝级的人物。这样的人自然活的越久越好。 “多谢皇上垂怜,微臣身体还算康泰。” 朱辰点点头。 不过朱辰打算稍后要派御医帮徐光启做一次全面的体检,以防止有什么隐疾。 朱辰扭头看向了边上的王承恩。 “等下派御医帮徐爱卿检查下身体,再送点人参,鹿茸,燕窝这些滋补的东西到徐爱卿府上。” “多谢皇上。。。” 朱辰这一上来就关怀备至,现在又送各种滋补品。 徐光启一时间是心潮澎湃,心中对朱辰的好感度是蹭蹭的往上涨。 边上的王承恩也是心中凛然。 自从朱辰继位以来,王承恩还没见过朱辰对谁这么关怀备至过。 外间传闻,朱辰对钱谦益恩宠极盛。但是作为朱辰的身边人,王承恩知道朱辰对钱谦益的态度是极其轻视的。 看来自己以后在徐光启面前也要小心些。 这才是真正的简在帝心啊。 寒暄了几句,朱辰将话题终于扯到了正事上。 “徐爱卿,朕今天让你入宫,是想听听你今后的打算。” “我的打算?” 徐光启一时间听的有些懵。 “徐爱卿,朕知道你在培植农作物上很有心得。这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好事。朕本来是想专门成立一个部门,让你专门负责培育农作物,然后全面推广。可是现在朝廷内忧外患,也急需有犀利的火器来装备,同样需要徐爱卿。所以朕一时之间也不知道怎么安排徐爱卿。当然徐爱卿如果两件事都能兼起来,那朕更高兴。可是朕就是怕累坏了徐爱卿啊。” 听完朱辰的话,徐光启一时间感慨万千。 徐光启其实不算是个正统的文人。 别的文人都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徐光启却偏爱杂学。 年轻的时候,徐光启就和利玛窦引为知己,开始学习数学,天文学等。 在后世看来,徐光启就是站在科技最前沿的英雄。 但是在大明官场,徐光启其实是被视为不学无术的典范,备受质疑和蔑视。 徐光启虽然一直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才是正确的,但是是个人都想得到认同。 一个人独自的坚持,不仅辛苦,而且憋闷。 徐光启做梦也没想到幸福来的如此之快,自己的所作所为竟然得到了朱辰的认同。 “谢皇上,皇上圣明。。。” 徐光启此时真的是泪如雨下。 这眼泪中包含了多少委屈和心酸,估计也就只有徐光启自己知道。 “皇上恕罪,老臣失态了。” 徐光启很快就收拾好了心态。 “无妨,徐爱卿这些年受的委屈,朕都明白。” 朱辰安慰的话,让徐光启差点再次泪奔。 “皇上,微臣觉得还是负责农作物的培植和推广吧。” 这些年,随着小冰河时期的到来。全国各地频频出现灾害。粮食短缺几乎已经成为了常态。 徐光启忧国忧民,将很多的心思都放在了农作物的培植和推广上。 可是徐光启毕竟只有一个人,想要大规模推广,只能自己去游说。 如果地方官认同还好,不认同的话,那徐光启只能徒呼奈何了。 现在朱辰专门成立部门来做此事,到时候那些地方官就算不认同也必须执行命令。 “也好,这粮食是国家的根基。以后还得徐爱卿多多费心了。” “徐爱卿,朕打算在这六部之外再单设一部,来主管这农作物培植推广之事。你以下如何?” 朱辰本来以为徐光启会欣然领命。 没想到朱辰话音刚落,徐光启就大惊失色。 “皇上不可,万万不可啊。” 这让朱辰都有些诧异了。 看到朱辰略带不解的眼神。 徐光启只好耐心解释。 “皇上,六部乃是古制,这一旦新设一部。必然引起朝堂哗然,也肯定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一旦陷入纷争,处处阻扰,恐怕臣也会举步维艰。” 朱辰一愣。 “徐爱卿,是朕孟浪了。” 朱辰以前只是个小人物,自然不可能将事情想的面面俱到。 确实如徐光启所说。 一旦改变现在朝堂的格局,那肯定会导致无数的纷争,以致阻力重重。 到时候光是扯皮,朱辰都能头疼死。 那还谈什么推广农作物? 朱辰现在想要的是做事,而不是惹麻烦,吵架。 “那以徐爱卿之见?” “皇上容禀,可在户部之下再增设一司。” 朱辰点点头。 这虽然也是增加了一个部门,但是只是户部下面的一个小部门,对朝堂的格局影响自然要小的多。 之后朱辰又和徐光启讨论了一下这个新部门以后的任务和目标。 “皇上,微臣想向您推荐一个人。” “徐爱卿请说。” 对徐光启,朱辰是有着极大的容忍度。 就算徐光启此时想要在新部门中全用自己的亲信,朱辰也绝对会批准。 “微臣向皇上推荐的人是郧阳巡抚毕懋康。” “毕懋康?谁啊?” 朱辰听的都懵了,这名字朱辰是完全没有听过。 “皇上,这毕懋康精通火器,还设计了一种新的火器。” 随着徐光启的介绍,朱辰直接惊的张大了嘴巴。 这毕懋康设计的竟然是燧发枪。 此时就算在欧洲,燧发枪也才刚研制出来。这绝对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啊。 之前朱辰还在头疼要怎么攀爬科技树。 这没想到,徐光启竟然给了朱辰如此的惊喜。 对朱辰来说,在这个年代,燧发枪肯定是要优于火炮的。 发射火炮,那是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的。 因为要测算发射角度和距离,这需要掌握一些算学知识。 这样的人,朱辰一时半会去哪里找那么多。就算找到了,人家也未必愿意去战场厮杀。 而且火炮造价极其昂贵,以现在朝廷的财力,也支撑不起大规模制造火炮。 而且最要命的是,这个年代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 想要搬运火炮可以说是非常的麻烦。 所以火炮也就只能拿来守城。 敌人不来城下,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可是燧发枪就不一样了,携带方便,到时候只要会扣扳机就行。打不准,那就密集齐射就是了。 这绝对是惠而不费的好东西。 “好,好,好。。。” 朱辰兴奋的一连连喊了三声好,可见此时朱辰的心情有多激动。 “传旨,封毕懋康为工部侍郎,即可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