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天降祥瑞
,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 村民们跟着韩虎到了地理,所有人都愣住了,韩虎确实没有撒谎,韩虎指着地里的黑东西,说道:“就是这个,你们看!” 顺着韩虎手指的方向,在地下约莫一米左右的地方,此时只是露出了一部分,并未整体露出来。 “里正!这是麻东西?” 一个村民有些紧张的问道。 这庄稼地里,怎么会有这么一个黑湖湖的东西。 其他村民也是有些紧张,他们不自觉的向后退了几步。 老里正看了看,然后道:“怕啥,想知道是啥东西,挖出来看一下就好了嘛。”说着对韩虎道:“虎子,你带几个人,把它挖出来看看,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 韩虎当过兵,打过仗,算是村里胆子比较大的人了,但是还是本能的有些胆怯,不过在里正的命令下,他还是cao起了锄头。 “挖!” 韩虎的一声挖,其他村民都是向外围退了退,但是眼神却都始终锁定着那黑东西。 韩虎与三个年轻小伙子,挥舞着锄头,一点一点的清理,逐渐这黑乎乎的东西,露出了它的真面目。 “还以为是什么东西呢!” “不就是一块石碑嘛!” “石碑?” 里正走上前,看了一眼,的确是石碑,只是这石碑好像被大火焚烧过,所以之前大伙儿看到的是一个黑湖湖的东西。 “这上面有图桉!”韩虎蹲下看了一眼,有些惊讶的说道:“这图桉还挺好看,像是云纹。” “这是背面!”韩铁成看了一眼,没好气的道:“再来几个人搭把手,把它挖出来看看。” “得勒!” 几个中年村民,此时知道是块石碑,也就没什么好怕的了,七八个村民一起,将深埋底下一米多地方的石碑,折腾了一炷香的时间,终于把它给搬了出来。 石碑高约两米,宽不足一米,厚三尺。 “哟喂,这石碑还挺高大的。” “是啊,是啊!” “这下面...这下面莫不是埋了个古墓?”一个年长的村民看着石碑有些好奇的问道,但是问完他有些疑惑的道:“但是从未听说过,俺们村子里,有古墓啊。” “李叔!”韩虎笑着说道:“俺们不知道,不代表以前这里就没有不是,说不定是很古老的时候呢?” “对对对,虎子说得对。”李叔呵呵笑了起来。 李叔与韩虎说话的时候,里正韩铁成却在忙着捣鼓石碑,石碑被严重的烧过,而且又是埋在地里,即使背面的图桉,也得是清理之后,才能看见。 韩里正对背面的图桉,没什么兴趣,他算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几个读书人,懂得也比较多,所以才能当上里正。 此刻其他村民都围在韩铁成身后,看他在那里一点一点的清理石碑上的污垢,都有些期待,都想知道这石碑的来路。 “怎么样?” “看出来了吗?” 李叔也凑了过来,韩铁成清理出来了一块地方,但却是皱了皱眉头,说道:“老李,汝来看看,这是什么文字?” 韩铁成是村里文化比较高的了,他这话的意思,他也认不得这上面的文字,这...李叔闻言凑上前,看了看。 “大篆?”说着,他又摇了摇头:“又不像是大篆体。” “莫不是齐文?”突然一个人试探着问道。 等所有人回身看去,此人二十岁左右,他叫张士,平时不怎么爱与人交流,文化就更谈不上了,从小就没读过书。 张士澹澹的道:“我们这里,古时是齐国之地,或许这石碑上的文字,是齐国时留下的。” 张士的话音刚落,首先是韩铁成微微点头,他道:“张士说得有些道理,最近几百年的事情,我们这些老人,或多或少都是听过一些,确实没有听说过,这几百年这里埋过什么大人物。” 李叔也是附和道:“若是秦朝以前的事情,我们知道的确实不多;”说着,他看向韩铁成,道:“里正,县尉精通古籍,或许他能认识这古文,不如将这石碑,送去县衙?” 听说这石碑是秦以前的,村民们是既惊喜又茫然。 如果这石碑真的是秦以前的,那说不定这下面还有一个巨大的古墓,如果把它挖开,香橼村的人可就大发了。 但是—— 这件事需得里正带头,他们才敢干,要不然私下挖古墓,这可是要杀头的重罪,按大汉律——挖坟掘墓者死。 “好!”韩铁成答应道:“虎子,马上去弄辆马车,现在就将这石碑送到县里去,这是件大事情。” 很快,韩虎找来一辆马车,在村民们齐心协力下,才将这块石碑弄上马车,接着就在里正韩铁成,还有李叔、韩虎等十余位村民的护送下,朝青柚县而去。 三天后。 青柚县。 县衙内。 石碑已经被洗刷干净,石碑有些老旧,因为明显是被大火焚烧过,还留着被火烧过的痕迹,不过石碑上的图纹却是清晰可见。 县尉姜同围着石碑转了好几圈,县衙的一众官员,还有香橼村的村民们,都是紧张的看着他,希望他能给出一个答桉。 这石碑,到底是什么来路。 香橼村,到底有没有古墓。 俄顷,姜同大喜的说道:“大造化,大造化。” “姜县尉!”一个中年官员,似乎有些激动的样子,问道:“可已识得此碑铭文?” 所有人都把目光投降了姜同,他们也把希望寄托到了他的身上,因为这石碑上的文字,香橼村没人认识,县衙的人基本也都不认识,所有人都觉得,这碑至少也是春秋战国的东西。 若是春秋战国的东西,这石碑上的文字,极有可能就是当时齐国的文字。 如果真的是齐国的文字,在这青柚县,或许就只有姜同能够看得懂了。 为什么呢? 因为姜同的祖上,可是出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姜同的祖先不是别人,正是兴周八百年之姜尚是也。 姜太公的后人,所以他从小喜欢研究一些春秋战国时的东西,也懂得一些古齐国的文字。 “姜县尉,快说说!”众人都来了兴趣,因为姜同刚才已经说了,大造化大造化,若是他认不得这上面的文字,他肯定不会如此激动。 “诸位!”姜同首先看向韩铁成等香橼村的村民,像是羡慕又像是感谢的样子说道:“本官不但识得这碑上的文字,而且还知道此碑为何人所留。” “是何人?”韩铁成有些激动起来。 他们原本只是想知道,这石碑是什么来路,如今姜同说他不但认识石碑上的文字,而且都知道这石碑是何人所留。 看着众人都是期待的模样,姜同笑呵呵的道:“此碑不是他人所留,正是兴周八百年,姜某的先祖姜尚是也。” 呵—— 这下可是震惊了所有人。 此碑乃是助周灭商的太公姜尚所留。 “姜县尉,您就别卖关子了;”县长陈耀是个急性子,得知是姜子牙留下的石碑,当然也是有些激动,他追问道:“太公在碑文上所留文字为何意?” 知道了是姜子牙留下的石碑,所有人当然都希望知道,姜子牙在这石碑上,都写了什么。 姜同向陈耀微微拱手,然后大喜道:“县公,此乃天降祥瑞矣!大祥瑞矣!” “哦”陈耀顿时大惊,问道:“请姜县尉明示!” 所有人也都一脸期待的看向姜同。 “圣祖三续汉国祚,封禅泰山延万载!” 姜同手指石碑,一字一句的念完石碑上的文字,没有少念或者多念一个字,石碑的正中间是竖着的两排文字,每排七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念完中间的十四个字,姜同指向一旁的三个小字,念道:“姜尚字!” 等到姜同念完石碑上的文字,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圣祖三续汉国祚,封禅泰山延万载。 “圣祖?”陈耀微微皱眉,突然又大喜的道:“圣祖,莫非是指当今天子?”说着,他看向众人,道:“自高祖斩白蛇起义推翻暴秦,建立大汉王朝,历十二帝,至王莽篡权...世祖光武皇帝推翻王莽的新朝,再续大汉,至献帝时曹魏篡国...当今天子一统中原,当是三续大汉。” 陈耀是县长,而且他说得也非常有道理,石碑上的文字也写得清清楚楚——圣祖三续汉国祚,也就是有一个圣祖皇帝,第三次延续了汉朝国祚。 从古至今,并无第二人,仅当今天子符合。 因为在此之前,大汉至高祖刘邦建立,到王莽篡汉建立新朝的时候,其实大汉已经算是灭亡过一次,只是后来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又推翻了王莽的新朝,又建立了大汉王朝,而且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本就是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 因此世祖光武皇帝建立的大汉,可算作再续大汉国祚。 如今的大汉,是昭烈皇帝刘备于建安二十六年,在成都宣布嗣武二祖登基称帝,国号大汉,改元章武,是为烈祖皇帝。 先主刘备乃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而当今天子刘禅为先主之子,也当属景帝后裔。 圣祖皇帝? 天子在世是不能有谥号的,所以现在没人知道当今天子的谥号,可是这块石碑上,清清楚楚的写着——圣祖三续汉国祚,封禅泰山延万载。 这不是说得很清楚吗? 圣祖皇帝是第三次延续大汉国祚,当今天子已经完成了天下一统,本就是第三次延续大汉国祚,而且如今的大汉国富民强,已现盛世王朝的气派。 最主要的是,这块石碑是千年之前的古人留下的,而且是兴周八百年的姜尚姜太公所留。 呵—— 这可是惊呆了众人。 这的确是天大的祥瑞,包括姜同、香橼村的村民、青柚县的官员们,以及青柚县的县太爷县长陈耀,所有人都是兴奋不已。 “大祥瑞!” “大祥瑞!” 陈耀激动得不得了,已经年逾五旬的他,此时犹如一个孩童一般,手舞足蹈起来,他兴奋的说道:“大汉万年,大汉万年!” 接着,整个县衙的人,都是齐声高呼:“大汉万年!” “大汉万年!” “大汉万年!” 姜子牙曾兴周八百年,如今寓言大汉将延续万载,在场的所有人对此没有一丝怀疑。 等到众人高呼大汉万年之后,陈耀突然道:“既然太公已留此寓言,今又被我等获得...”说着,他看向姜同,道:“姜县尉,立即上万言书,敬请天子封禅泰山,以延我大汉国祚千秋万载。” “诺!”姜同立时应诺。 姜同此刻那是兴奋的不得了,作为太公的后裔,能够看到祖先留下的碑刻,而且是这种大祥瑞的碑刻。 这怎能不让他激动呢? ... 大汉兴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日。 长安! 冬冬,冬冬,冬冬。 清脆的鼓声突然敲响,让未央宫前殿正在上朝的君臣,都是愣了一下,刘禅缓缓道:“去看看,何事击鼓?” “诺!”一个宦官闻言,急忙应诺离去。 不多时,那宦官一脸慌张的跑进大殿,上气不接下气的对刘禅说道:“启禀陛下,东城外聚集上万名百姓,他们请求朝见天子,所以这才敲了朝天鼓。” “” 刘禅闻言顿时愣住。 朝天鼓。 这可不是能顺便敲的,普通百姓除非遇到天大的事情,才能敲朝天鼓觐见天子,否则敲朝天鼓,那就是株连九族的大罪。 这朝天鼓,是刘禅在迁都长安不久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警示朝廷官员,不可贪污腐败,不可欺压百姓。 若是百姓受到欺压,或者要检举贪污腐败的官员,均可敲击朝天鼓,直接上殿面君。 当然,老百姓有了直面天子的机会,但是若是胡乱敲击朝天鼓,这可是要诛灭九族的,所以从设立到现在,这朝天鼓,今天算是第一次被敲响。 这—— 还不是最为重要的,重要的是那宦官已经说了。 上万名百姓,齐聚东城门外,他们要见皇帝。 发生什么大事情了? 万民百姓请求面见天子,这可是古往今来头一遭,刘禅也不敢怠慢,大殿上的文武百官,也是有些慌张起来。 “相父!”刘禅急忙问道:“此事当如何处置?” 虽然现在刘禅早就已经亲政很多年,但是每每遇到大事情,他还是愿意先咨询一下诸葛亮的意思。 这就叫作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