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谈洋
之所以韩林会帮助吴伯宗,也不为别的。 就是一句话。 看热闹不怕事大。 朝廷的水越浑。 自己越能从中谋利。 上次恢复科举,朱元璋的答应的很干脆。 可是这都大半个月过去了。 也没提起。 估计是黄了。 所以就给朱元璋告告胡惟庸的状。 先把自己身份做好,把自己和胡惟庸的关系撇清,免得以后胡惟庸出事了,自己跟着倒霉。 至于说胡惟庸的报复。 韩林倒是不怕。 因为自己没有告状的动机,看起来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根本不会怀疑自己。 吴伯宗更不会出卖自己。 所以安全。 胡惟庸只好照办。 给了吴伯宗一个冷板凳坐,给了一个刑部郎中的位置。 朱元璋也没有深入追究这件事,他此时还觉得胡惟庸好用。 并没有到了换掉他的时候。 只是对胡惟庸说:“天下不能只有一种声音,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而且这些不同的声音才是最应该重视的。” 胡惟庸噘着嘴在那里听着。他不认为朱元璋这句话包含着多么高的政治智慧,更没有意识到这句话其实是在敲打他。 他此刻正在为自己的宏图霸业奋斗。 所以,他无动于衷。 朱元璋看到他那副德行,心里凉了半截,不由得连连暗叹。 他突然问胡惟庸:“你可知元朝的官员为何该杀?” 胡惟庸被问住了。 这个问题已是老生常谈,而且答案不言而喻,如果元朝官员不该杀,那岂不是意味着朱元璋建立的明帝国是伪政权? 但朱元璋想表达的不是这个意思,他接着说:“在我少年时,淮南境内曾发生过一场瘟疫,我的父母、兄弟都在那场瘟疫中去世。但那场瘟疫本可以避免,最后却蔓延至整个淮南境内,全因为官员的瞒报,才有了那场大灾难。你说,那些官员该杀不该杀?” 胡惟庸听得云里雾里。 直到朱元璋抛出问题,他才被拉回到现实世界,急忙回答朱元璋的问题:“该杀。” “为何该杀?”朱元璋不置可否。 胡惟庸顿时冷汗直流,终于明白过来。 朱元璋是在指责他欺上瞒下! 他此时才意识到,之所以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原来是在敲打他。 他虽然发现了,却依旧不改。 正如刘德华演的那部《暗战》。 里面刘德华从天台逃走那段刘青云有讲这句话:说了你又不,听又不懂,懂又不做,做又做错,错又不认,认又不改,改又不服,不服也不说,那叫我怎么办? 很多反对胡惟庸的大臣都在暗地里气咻咻地说:“他胡惟庸是个什么玩意儿啊!” 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胡惟庸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是宰相?是忠臣?还是想和皇权抗衡的野心家? 朱元璋此时自然还是不觉得胡惟庸无可救药,依旧继续重用。 当初选择支持胡惟庸的大臣,此时则是一脸苦涩。 他们知道,从今往后,胡惟庸的日子肯定比以前舒坦。 …… “胡惟庸这是要飞起来了啊……”韩林笑嘻嘻地看着手里面的文书,喃喃自语道。 他现在算是真正理解什么叫做“风水轮流转”。 刘伯温也没风光多久,现在该胡惟庸风光了。只是他又能风光多久? 韩林摇摇头,把文书塞回袖袋。 “宋国公,请留步!”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哟呵,刘莲?”韩林扭头一看,惊讶万分,这不是刘伯温的二儿子,刘莲吗? 刘莲快步走到韩林身边,拱手施礼,道:“宋国公,家父让小的带一封信交予您,望您收好。” 说完递上一张纸。 韩林伸手接过。 拆开一看。 眉头一皱。 刘伯温不好好在家待着。 搞这些干什么? 青田县南一百多里处有个村落叫谈洋,这里是处州的边缘地带,和温州接壤,同时又与福建行省的三魁比邻。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这是块“飞地”,浙江行省鞭长莫及,福建行省没有义务管,所以此地的治安环境相当恶劣,是出产刁民的宝地之一。 早在元朝时,这里就经常发生盗贼光天化日之下抢劫杀人的事件。 后来,一大批私盐贩子跑到这里占山为王,并与方国珍友好。方国珍投降朱元璋后,此处仍然是个盗贼的安乐窝。朱元璋政府羽翼未丰,对此地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刘伯温在家里没事情可干,突然心血来潮,像中了魔一样研究起了谈洋。 在作了大量研究和调查后,刘伯温给朱元璋写了封信。 信中说,谈洋这个地方之所以是盗贼的天堂,就是因为那里的百姓也不是好鸟,他们照顾着盗贼,甚至他们本身就是盗贼。 要彻底解决谈洋的治安问题,必须要在那里设置巡检司。 巡检司是县衙底下的基层组织,职能相当于今天的检查站。 其主要设置在关津、要冲之处。它的职能是盘查过往行人;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jian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 朱元璋认为这个建议非常有建设性,于是就让大臣们讨论。胡惟庸马上恼羞成怒。 胡惟庸自他进入中书省担任左丞后,他始终把精力放到工作上,他动员所有的官员都专注天下事,无论大事小情,必须要第一时间向他汇报。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希望能被朱元璋继续刮目相看,然后把他送到丞相的椅子上去。 但不能不说,自胡惟庸主掌中书省后,整个帝国政务的确在有条不紊、几乎毫无遗漏地进行着。现在,突然出了这么一件事,胡惟庸的脸上无论如何都挂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