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回应天
胡惟庸很鄙夷地看了他一眼,冷笑道:“你当陛下是头猪吗,刘伯温指使周广三叛乱,又第一个跑来报告?再说,他和周广三八竿子打不着,怎么可能联系上。皇上信了这种事,那才叫奇怪呢。” 他又看向吴云沐。 吴云沐慢悠悠地说:“我听说一个人的优点往往会成为别人攻击他最便利的匕首,有时候,一个人的优势其实就是他的劣势。” 文官之间说话就是这么坐着云遮雾绕。 说话很有水平。 胡惟庸开动脑筋思考,终于他想到了。 他一拍手,说:“刘伯温这人的优势不就是能掐会算吗?” 吴云沐连连点头,说:“是的,只要在这上面做文章,不怕搞不倒他。” 几天后,吴云沐向朱元璋上了一道指控刘伯温的信,信中说:“刘伯温要陛下在谈洋设立巡检司,名义上是为了朝廷着想,实际上是为了他自己的私欲。” 这让朱元璋很奇怪。 他接着往下看,信中说出了刘伯温的私欲:刘伯温原本是想把他自己的坟墓建到那里的,但那里的百姓不愿意,所以他就想出了以政府的名义驱逐那些百姓,而那块地自然就空出来了。 戛然而止,留给朱元璋的意味深长。 朱元璋果然品尝出了其中的意味,立即毛骨悚然。刘伯温可是未卜先知、能掐会算的神人,风水这种事在他那里就是小儿科。他如此煞费苦心地选中谈洋那个地方作为坟墓,这已是一目了然。那个地方一定是风水宝地,甚至可能是龙兴之地,将来的天下,可能要姓刘。 一想到这里,朱元璋不但毛骨悚然,而且脸色发白。 “可恶!”朱元璋恨恨地说。 胡惟庸适时地来了。他说:“刘伯温这是以公谋私,应该严惩。” 朱元璋沉默不语。胡惟庸继续说:“他儿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应该把他儿子捉拿归案。” 朱元璋沉默不语。 胡惟庸只好说出朱元璋最敏感的话来:“他能掐会算,选那块地为他的墓地,这事……” 这么凑巧? 朱元璋突然意识到这是一场阴谋,不过刘伯温确实很可疑,因为他有那么多技能在身。 不用刘伯温儿子下手。 朱元璋说:“既然刘琏已经走了,就算了。” 胡惟庸说:“这事怎么就能算了呢?” 朱元璋点头说:“是啊,这事不能就这样算了,下道圣旨到青田,剥夺刘伯温的俸禄吧。” “然后呢?” 胡惟庸直勾勾地看着朱元璋的脸。 朱元璋的脸突然阴云转晴,他笑了,说:“然后?刘伯温应该知道然后。” 刘伯温当然知道然后。当他收到那封圣旨后,他蒙了。这犹如一个晴天霹雳,一下劈在了他头上。至少有一个时辰,刘伯温坐在椅子上像是死人一样,他在反复思考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圣旨说,他在谈洋挑了块地当作他的坟墓。这是子虚乌有的事。 所以让刘莲打听打听怎么一会儿事? 韩林得知了来龙去脉。 不用想,这就是胡惟庸诬陷。 之所以还罚了刘伯温的退休金。 只不过一个答案。 朱元璋对刘伯温不放心。 要想朱元璋对刘伯温放心,也很简单。 于是韩林告诉刘莲,“回去告诉你父亲,问题很好解决,来京城就行。祖坟的事情不要关心,不重要。” 刘莲虽然满腹狐疑,还是照做了。 回到青田这天晚上,他来见刘伯温。 刘伯温早就等着他了。 听完了韩林的建议,脸上浮现出黯淡的面容。 他让刘莲来家人,语气凝重地说:“我要去京城。” 他的家人疑惑不解,问他:“是去解释这件事吗?” 刘伯温苦笑:“如何解释?” 刘琏聪明地说:“既然无法解释,那为何要自投罗网?” 刘伯温看着这个傻儿子,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对我而言,天下就是罗网。” 第二天刘伯温孤身一人走进应天。 应天已经到了夏天。 也没做停留,佝偻着身体走进朱元璋的皇宫。 见到朱元璋,艰难地跪了下去,作了一番深刻的检讨。 他说,自己不该冒失失地去找坟地,更不该冒失失地找了本不应该去找的地方。 朱元璋要他抬起头来,刘伯温就费力地抬起头。 朱元璋大吃一惊,因为才几个月不见,刘伯温又老了,几乎老了几百岁。 他的相貌已不忍目睹,只有行将就木的老人才有那样的相貌。 朱元璋没有责备他,也没有安慰他。因为这件事,大家心知肚明。 本来朱元璋就知道这是一场诬陷。 而刘伯温也知道朱元璋是想刘伯温留在应天。 所以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