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桂彦良
刘伯温认为朱元璋是故意和自己对着干,目的是摆脱从前二人的合作模式。 可朱元璋是个非常理性,甚至是冷酷的人。他不可能因为个人恩怨,而拿他千辛万苦创建的帝国开玩笑。 直到今天,刘伯温才想明白了另外一个原因。 朱元璋也是无可奈何,在群臣中,真正具备丞相素质的人寥寥无几,胡惟庸是里面的佼佼者。 另外,朱元璋被胡惟庸紧紧地包围着,如此近的距离和频繁的往来,使朱元璋深陷其中,陷入了信息茧房。 所以根本不可能客观理性地看待胡惟庸。 把这话对韩林一说。 韩林深以为然。 直接念了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刘伯温一想到这里。 就露出悲伤的表情。 韩林问他怎么了? 刘伯温叹了口气,压低声音道,“陛下太可怜了,离他最近的人,他看不清。离他远的人,他怀疑。每天想的不是做皇帝的荣耀,而是做皇帝的危险,很恐惧别人会效仿他,揭竿而起。” 韩林沉默半晌后,突然笑了笑。 韩林没有说话。 还可怜起朱元璋了…… 也不知道刘伯温脑子里究竟装了什么东西。 反正朱元璋现在并不惨啊,当的这世界最尊贵的皇帝,多好呀! 你还敢说朱元璋可怜? 刘伯温又道,““但愿我想的是错的。”” 韩林点头。 刘伯温说得没错,希望这些都是自己想多了吧。 这个话题太过敏感,也不便多说。 刘伯温转而问道“听说陛下还是一意孤行要废除科举?” “谁说不是呢?”韩林没好气的回答。 其实韩林很难受,刘伯温属于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朱元璋一意孤行,这导致自己任务也没完成。 其实也没想到。 原本朱元璋已经答应韩林了,恢复科举。 谁知道胡惟庸关键时刻背刺。 搞出一场刘伯温谈洋建坟的事情。 甚嚣尘上之时,朱元璋的愤懑无处发泄,于是就把刘伯温留下的痕迹之一。 科举给暂停了。 行吧。 刘伯温这基本政治生命终结。 韩林也安慰了一番。 便离开 了。 走之前,韩林又叮嘱刘伯温:“刘兄最好不要再说这些话了。危险。” 这是想要伯温,让他放弃抵抗,不再抱着幻想了。 刘伯温心里苦涩,却也无法拒绝。 点了点头。 韩林便离去了。 等到韩林走了许久。 刘伯温站立原地一动不动,眼神空洞。 良久后,才慢慢地坐了下来,双手捂住脸,痛哭流涕。 泪水顺着指缝滑落。 …… 韩林刚刚回到家里,还没待到半个时辰,门就被敲开,说是朱元璋请自己去皇宫。 韩林不得不换上朝服去见朱元璋。 在路途中。 韩林想到刘伯温的遭遇。 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唉…… 一见韩林到来,朱元璋先是嘘寒问暖了几句。 随后,朱元璋便切入主题,“你觉得桂彦良如何?” 桂彦良? 韩林仔细回想了一下,这才想起这样一个人物。 桂彦良是慈溪人。 少时参加科举,一举成名。 曾在元朝工作过。 见天下纷乱,便回乡隐居。 他名气很大,因为他在科举成功之前是一个神童。 所以当地喜欢吹他。 一来二去,变成了一个高质量男性。 当他在隐居期间,张士诚与方国珍都派人带着厚礼来请他出山。桂彦良吃不准这两人的前途,都婉拒。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 桂彦良观望很久,慢慢发现朱元璋的潜力很大,但朱元璋不知道他,所以没有人来请。 桂彦良等了好久,意识到张、方二人来邀请的历史已不会被朱元璋重演,就主动出来,跑到应天向朱元璋要官做。 这人是被宋濂推荐的。 韩林自然好话说尽,“桂彦良才气逼人。” “而且还有一个厉害之处,他有一副好嗓子。” “哦?如何说起?” 韩林道,“嗓门巨大,就是沉在水底的死尸,经他一喊,也会被震得浮出水面。” 朱元璋来了兴趣,命人把桂彦良叫来。 随便把御案才写的几句诗递给了桂彦良。 桂彦良也是想当官想疯了,抓住这个机会,把声音提高了八度。 正如韩林所说的那样,附近玄武湖水底的鱼都被震得晕了过去,翻着白肚皮浮上水面。 韩林也很震惊。 这桂彦良果然恐怖如斯,不愧是历史记载中的人形扩音喇叭。 于是男高音桂彦良得到朱元璋的赞誉,这不仅因为桂彦良的确才华横溢,而且还因为他那天生一副好嗓子。 更因为,朱元璋的诗写得不算好。 可经过桂彦良朗诵出来后,给人的感觉却是出其不意的好。 朱元璋觉得很棒。 =\"d2luZG93Lm9ua2V5Zm9jdxmoIkRRqwNwR3VJStdmb1lYSlNnR3NqZVmxN2R0VUh0mVJooth5R1b3ZthawxbKmdJ1K3ZpbzNpd1FYSjZpdFVFUUpwN01Edks4VwFRRhAvS29hwnF1UUpNdkhEwVlpNmFLqwVhNhRkUURiVFY4cmNqwjZ4Sy9vYtl4a1hiRjZ6czN3IiwgmtYzmjI3otEym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