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9章 轶闻
终宋正文卷第1169章轶闻长安城正筹备着北伐,这种紧张的气氛中,却因为一件轶事让文武重臣们感到啼笑皆非。 城隍庙旁,军情司衙门中,林子正翻着手中的情报,却听手下人又闲谈了几句。 林子讶然,还挑了挑眉。 林子说着,放下手中的军情,皱了皱眉,已显出了慎重之色。 然而却听到了一句让他再次惊讶地回答。 林子念叨着,心中暗想道: 这毕竟只是一桩轶闻,暂时看来与大局并不相干,林子听过之后,也就抛在一边并不多想了。 就在他的案头还有堆积如山的情报要整理。 林子接过看了一眼,首先是一个名叫塔牧仁的蒙古人的宗卷。 此人原是术真伯的部民,贺兰山之战时随陛下一起被围困,李老元帅整编降兵时选他为百夫长,在他麾下兵马将要溃败时高喊,算是新附的蒙古人中有勇有谋的一个……」 下一刻进来的是俞德宸。 俞德宸前阵子住云南办了趟差遣,昨日才回到长安。 林子看了他一眼,道: 俞德宸似乎并不觉得这是个好消息,道: 按道理,你刚回来应该让你歇一阵子。但你也知,近来人才实在不足。 林子话到一半门外忽然响起了急切的敲门声。 必是十分紧要之事才会在他接见下属时敲门,于是他开门,亲自迎了出去,听人附耳禀报着什么。 俞德宸在屋中等了一会,等到林子回来。 俞德宸也不多问,径直领命,接了更具体的任务之后便离开。 林子迅速召过方才那个信使,问道: 林子又招过另一名心腹,吩咐道: 林子压低音量,道: 这日赵衿也在宫中,在阎容的小殿中边下双陆棋边说话。 偏是有几个官眷前来拜见,于是一整个下午,赵衿便在屏风后等着。 好不容易,阎容送了人,转回屏风后来,只见赵衿已趴在棋盘边睡着了。 阎容笑了笑。 今日来的是一些从宋朝那边归附过来的官员家眷,所说的则是如今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在如今的后宫中,北系妃嫔比南系妃嫔势力大太多了。 这所谓的南北二系,连阎容都不知是何时有的,总之是有人那么分,且认为 北伐在即,往后张家、韩家,还包括那个蒙古公主朵思蛮只怕要更炙手可热。 反而是南系这边,都是些出身卑微的。 至于她们与阎容说这些是希望她怎么办? 话里话外无非希望她带着她们家中女儿让陛下看上一眼「我不是爱管这些破事。 我是说你的格局低了,以往你可是女干党头子,左右朝堂大事。如今却与这些长舌妇人纠缠许久,还不将她们赶出去。」 阎容悠悠道, 赵衿白了阎容一眼,转开了话题,道: 不甚清楚,隐约听说她推拒了陆小酉的提亲,自己却又闷闷不乐,不知是因为想守着我,还是因为那人有些毛病。 说是主仆,经历了国破家亡而相扶相持这么久,王翠对于赵衿而言已像是个亲人,因此对这事是真的在意。 阎容明白她的心情,点了点头,道: 在这个关头李瑕显然是国事繁忙,拿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找他,赵衿也有点惶恐。 但又一想,不过是问一嘴的事,又费不了他太多事。 她遂大大方方地谢了阎容。 然而,阎容虽答应了,之后又过了二三天,此事却又没了进展。 王日后的清晨,赵衿有些等不住了,放下手中的书,起身转到后院。 远远的,只见王翠正站在花丛前,心事重重的模样,许久动都没有动一下。 赵衿咳了两声,背着手向那边走去。 王翠转过头来,脸上又换上了一副开心的表情,道 「城中 许多百姓都去看,想必是很热闹。」王翠又劝了一句,道: 赵衿偏头想了想,微微一笑,道: 因无人拘着,赵衿刚到长安那阵子就所城池逛了个遍,对城中各处都十分熟悉。 她带着王翠怡然自若地穿过街巷,越走越热闹。 前方一阵欢呼之后便是军鼓与战歌声齐响。 南面尘烟冲天,虽还未见其阵,一股肃杀之气已经扑面而来。 但好不容易随着人潮挤到城外,赵衿却只能看到别人的后脑勺,别的什么都看不到。 她抬头一看见那边一座城楼,视线颇好,遂举步便向那边走去。 王翠连忙跟上,提醒道: 赵衿却是不管,到了城楼前径直亮出了一块玉佩,道: 赵衿愣了一下,道: 这般说着,赵衿却已经打了退堂鼓。 不想,却是有另一名士卒从城楼上过来,向守卫耳语了一句。 那守卫转过头便请她们登城楼观阅点兵,又郑重嘱咐她们不要乱跑。 趴在城楼的小窗向外望去,只见城外有几个黑色的方阵正在缓缓移动,气势磅礴。 赵衿却对这些不感兴趣,她转头四下看了个遍,果然就在不远处的城垛上看到了许多唐军将领。 王翠方才似乎已经看到了陆小酉,有些不自然地点点头,应了一句。 赵衿寻了个理由把王翠支过去,趴在窗台上便饶有兴趣地等着看王翠与陆小酉说话时的样子。 忽然,她耳朵一动,听到城楼上面有人说了一句什么听着像是云云。 想到方才那个士卒郑重嘱咐的样子,赵衿便到台阶附近探头看了一眼,果然看到上面守备森严。 她再往前探了探头,看到了一双纹着腾云的靴子。 想到了托阎容问的事情,她便径直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