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合流
书迷正在阅读:星流原野:七宝石传说、我的修仙者论坛、有幸遇见爱、惊悚大逃杀之我的成长线过长了、惊!玄学大佬成为假千金后杀疯了、攻略偏执狂以后我疯狂掉马、反派老祖宗成了他的小撩精、七耀之子、诡秘:命理之轮、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
与此同时,京师爆发一桩轰动天下的事件,汤若望从英吉利带来了《利维坦》的原本和译版,人们惊奇地发现,这学说与董亮的学说是如此的相像。 而且此书在六年之前已然在英吉利公开发行。 这些事情两相结合,便引起了轩然大波,董亮为窃民大盗的消息,不胫而走,顿时引发了大同境内的恐慌。 官员极力扑灭消息的来源,极力阻止消息的传播。 但是大同乃是经济重镇,怎么可能切断人员往来,再加上董亮有意房中,这一消息在大同境内的传播,顿时又让李素汴的声势上了一个台阶。 在人民朴素的观点中,与坏人作对的就是好人。 李文和是坏人,那李素汴自然是好人。 董亮是坏人,那李素汴更是好人。 逻辑清晰可见,一目了然,不用去厘清里面错综复杂的对错。 董亮看着报纸,却一身轻松,如此最好,被万民所恶,自己杨帆出海,就再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该给这个世界,他已经给了,余下的便是为自己而活。 但是在这则消息传来后的第三天,李素汴于监牢里中毒而死,汤若望也被刺杀于自己家中。 一时间天下哗然,将矛头纷纷指向了董亮。 这事情显然出乎董亮的意外,于是立马召集大同所有官员还有探子询问到底是何人干的。 让人更加出乎意料的是,有至少三波人争着承认是自己派人暗中杀掉了李素汴。 理由都是不能让这种小人坏了董亮的名声,抱着为君分忧的想法,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杀掉了李素汴。 这三波人分别是军方中的代表满人与蒙古人的硕善。 天津商会的三位大掌柜,以及自己手下的密探头子。 这些都是与自己彻底绑死的三股利益,自然不会容忍李素汴这种白眼狼。 这三波人都毅然决然地说决然地说是自己派人下的毒。 但是人只有一个,怎么可能杀三次,为了弄清是非曲直,董亮让人将李素汴的尸体给午作查验。 最后的结果还真是这三波人,据午作报告,李素汴那夜至少中了三种毒。 这意味着至少有三波人去下毒。 而大清那边是谁下的毒,董亮便不得而知,他京城中的势力基本上被岳乐给拔掉了,根本没有谁会抱着为君分忧的想法去杀掉汤若望? 但想着董亮有些不敢确定了。 难道是觉尔察家,达尔岱?呈祥? 一想到这个问题,董亮心中就有些悲凉,所幸就不管了。 至于被人泼脏水,这种事情他完全不在意,名声这玩意对他来说,完全就是奢侈品。 所以对于自己的名声,董亮完全没有什么心思去挽回,按部就班地公布自己的调查结果,至于替罪羊,三波人早早就有这个觉悟,早就准备好了,董亮杀了一个,囚禁了两个,算是给李素汴一个交代。 而民间,李素汴的名声更大了,几乎快要被抬成圣人了,但是在各方的压力之下,对于董亮的攻击几乎没有,或者与平常一样,骂他的也有,但是没有成为主流。 而关于董亮学说抄袭,民间大部分人则认为这是大清的阴谋。 因为学说如果是假的,那么蒸汽机,显微镜,这些东西是假的吗? 这些铁的事实摆在这里。 反正事实从来没有人在意,他们只在意真相,对自己有利的真相。 换句话,董亮也有一部分不问逻辑,不问是非的脑残粉。 就这样这场风波虽然没有平息,但毕竟是虎头蛇尾,好像没有发生一样。 而一个月之后的公投,现在的法律也得以完全地保留下来了,但是立法院的官员几乎被重新选举,换了个遍。 只是这些法桉虽然由民间选举的朝议大夫投票决定,但是董亮拥有一票否决权。 只是这一票否决权,董亮基本没有用过,只要不是特别离谱的法桉,他给予通过。 而他也与清国达成了协议,花费三百万两银子,取得了在遵化成立水师的资格,并且开通一条从大同到遵化的铁路。 同时也涉及了蒸汽机的技术转让。 杨士英也通过一些利益交换,获得了遵化的控制权。 此刻时间已经来到了三月,董鄂氏终于在京师诞下一子,大清大赦天下,这孩子刚满月便被册封为了皇太子。 对着这个儿子,董亮虽然抱有一定的怀疑,但还是给了董鄂氏送去了大量钱财物资。 而大同关于血型的分辨技术已经成熟了,虽然这玩意对于亲子鉴定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血型对了,也不一定能证明对方是自己的儿子,血型不对,那则可以排除。 所以董亮想着时机成熟了,便亲自去京师,鉴定一次。 大同这边三条铁路也顺利修建成功,两纵一横。 两线分别是从集宁到山阴途径大同,灵丘到兴和。 一横则是大同到天镇。 这三条铁路的修通让大同境内的几个资源矿场都连接到了一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大同主要销售的物品有各种铁器制作廉价工业品,比如铁盆,水壶,铁锅之类的倾销在清朝各地,铁器的便宜质量又好,让清朝大量收购这些铁制品再熔炼,打造兵器与火器。 其次便是钟表,各种怀表与手表等精准计时成为可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被大量应用在各种地方,风靡清国,也远销大明。 与此同时由于机床的发明,一些手工业品也可以由机器生产零件,所以成本大大降低,也畅销全国,但是由于此时大清治下国民普遍贫穷,这些东西虽然畅销,但是也没有带来海量的销路。 最畅销的还是要属棉布。 除此之外便是肥料等,等待今年董亮免费支资助大清的化肥与种子丰收后,百姓有了钱,大同的产品才能有更好的销路。 清国在岳乐的主政下,内部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也开始有序恢复生产,但由于军事压力巨大,疯狂的扩军备战,所以对民间投资也不大。 至于技术扶持,在经过一些尝试后,觉得太过费钱,便放弃了,一门心思想着扩充军备,想着一朝侵吞大同,这技术与财富便都有了。 但是董鄂氏与杨士英哪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不断的拆台与角力,也让岳乐不能压榨全部的国力。 而随着董亮大力扶持,杨士英手下兵卒装备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多,岳乐便放弃了这个想法,试着与董鄂氏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