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崇祯的自救
    明左风起山东第638章崇祯的自救“陛下,山东诸贼已于月前云集济南,行建制立国之举,诸般详情尽在其中。”    锦衣卫同知韩川紧急求见崇祯,呈报了山东建立政权一事。    这等大事早已在山东人尽皆知,瞒是瞒不住的。    由韩川来通报此事,更能彰显他的能力。    可看了详情之后,崇祯却没有心情赞许韩川的办事得力。    他只感到冰寒刺骨,末日降临。    辽东的女真人虽然步步紧逼,可其体制还是原始状态。    在崇祯看来,和蒙古人没有什么区别。    只能算边患,还不能动摇大明国本。    西北的流寇更是毫无组织,到了哪里抢到哪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只要用心围剿,迟早能够平定。    可是现在山东却建立了架构明确的政权,提出了目标明确的行政方案,甚至比大明过犹不及的是,还将政权的触角深入到了农村。    长此以往,山东巩固了统治之后,必然会对大明动手。    一想到山东的强势,崇祯便头疼欲裂。    没容他多想,温体仁、薛国观的众臣联袂求见。    显然山东独立建极一事,这些大臣们已经知道了。    无论如何,大明都不能坐视不理。    当然了。    出兵是不可能出兵的。    这是大明上下早就明确的事情。    “就怕朝廷无动于衷,长此以往,人心败坏,则大势不可挽回。”    薛国观唉声叹气,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谁都知道山东的做法危害无穷,等于是在刨大明的根。    可目前的情势就是如此。    除非辽东、山西接连平定,大明或许才能抽出足够的兵力进攻山东。    可是再想想山东的武器,君臣等人又觉得即便能够将军队组织起来,只怕也未必是山东的对手。    真实的世界就是这么讽刺。    明明就在你的身旁,有人要你的命,可你却无能为力。    即便是想拼命,也得有能拼命的本钱才行。    大明如今就像四处流血的病体,堵住一处,堵不住两处、三处。    迟早有一天会鲜血流尽,彻底死翘翘。    不过君臣如今虽然十分悲观,但也没到彻底绝望的时候。    他们还觉得大明有救。    问题是该怎么救?    “洪承畴到底是怎么办事的?为何时至今日,还不能将流寇彻底剿灭?”    崇祯的质问惹得群臣面面相觑。    不是你皇帝亲自下旨、将曹文诏贬去边关的吗?    洪承畴失去大将,无力进剿,这怎么能算是他的罪过?    奈何上面的人是皇帝。    跟皇帝是没有办法讲道理的。    “究其原因还是朝廷兵力不足。总兵左良玉等人先前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如今召集了兵马,正在加急整训,不出旬月相信可以出征。”    温体仁将山西战场不利的原因做了一个模棱两可的解释。    左良玉在广平丢失了所有的人马,如今正在河南整军。如今虽已有万人,    不过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参与剿贼。    曹文诏被调走之后,洪承畴手中的兵力严重不足,已经无法进攻。只能守住重城要隘,预防流寇突围而去。    “辽东方面如何?”    说起后金,崇祯就哆嗦。    实在是他明君圣主的美梦,就是被后金率先打破的。    如今国内到处乱糟糟的,弄得朝廷左支右绌,无暇应接。倘若女真人再次打来,崇祯都不知道该如何办了。    说起这个,温体仁难得露出喜色。    “近日辽东异常平静,有细作传言,沈阳城中似有大事发生。诸多女真文武全都销声匿迹,恐怕近期之内东虏不为我大明之害也。”    “哦?”    崇祯精神一振,看向韩川。    “你们锦衣卫要好好探寻,务必拿到确凿消息。”    韩川忙道:“臣这便去安排。”    实际上他心里清楚的很,如今锦衣卫根本进不去沈阳城。    但这并不妨碍他向崇祯下立军令状。    反正过一段时间,崇祯会将此事抛之脑后。    崇祯可不知道他的坏水儿,终于想起来对他进行夸赞。    “朕有韩爱卿在,内外通达。事无巨细,尽在掌握,比往日更加顺遂。倘若诸臣皆此,何愁国朝不兴?”    温体仁、薛国观等人眼观鼻、鼻观心,听过就算。    他们甚至在心里腹诽。    就算锦衣卫的情报再如何精准,可朝廷实力不足反而更加闹心。    对于眼下的局面,温体仁想了一个办法。    “陛下,所谓治国,不外乎内外相辅。如今外事不顺,当可由内催发生机。近日东江叛贼已尽数押解入京,名正典刑,正天下所望也。”    温体仁的意思很明确。    就是要用东江叛贼来转移朝野的视线。    不管怎么说,这件事多少为朝廷挽回了颜面,算是近年来少有的功绩。    哪怕剿灭东江叛军的是山东新军,并非朝廷军队。    可既然山东并没有光明正大的宣布谋反,就还是朝廷的山东。    君臣等人全都知道这么做等于是自欺欺人。    可时局如此,又能如何呢?    而且山东的局面闹成如今这样,就是从东江镇叛乱伊始。    倘若没有东江镇叛乱,左梦庚等人也不会有崛起的机会。    因此崇祯对东江镇可谓是恨之入骨。    “传朕旨意,三日后将毛承禄凌迟处死,以儆效尤。”    崇祯三年时凌迟处死袁崇焕,可谓是轰动朝野。    将毛承禄处以极刑,相信多少可以抚平天下人的怨念。    但崇祯的性格决定了,他并不是一个臣子能够很好掌握的君王。    “张溥在哪儿?”    众臣面面相觑,没有想到崇祯会想到这个人。    李懋芳连忙道:“张溥如今正被关押于刑部大牢。”    崇祯眼神眯起。    “让他来见朕,朕给他将功赎罪的机会。”    见温体仁等人十分紧张,为了防止他们捣乱,崇祯解释了原因。    “山东一事不能不顾,朝廷和军队暂时无力,可道统上却不能相让。张溥虽然其心可诛,然名望不凡,朕正用其名与那山东诸贼周旋,当可争取时机、以拖后效。”    得知崇祯的心思,温体仁等尽管不愿,可也不得不按捺下来。    他们不敢反对,就怕崇祯认为他们亦是结党营私。    那可就是自寻死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