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冀州家底
    “嗯,看来军屯、民屯之策果然奇效,短短几年内就吾等积攒了如此大的家业。”    “此乃主公英明!”众人拜道,心悦诚服。    闻言,李岷亦是开心,对未来也有了更好的规划。    至于冀州粮食为何如此之多,那是因为在军屯、民屯之下,单单李岷能掌控的耕地就已经超过三百万亩!    虽然现今的税收比例为税十五,比起汉室明面上三十税一多很多,但在冀州可没有逼捐杂税。    农民种一亩地,就可以实实在在的得到半亩的收成。    可想而知,这几年下来,冀州百姓是有多富裕。    举个简单列子:    一户百姓,四口之家,一男一女,一对幼年儿女,约有二十亩自耕地,亩产3石~5石,120斤/石,即亩产360~600斤(不换算现代斤)。    如此,这户百姓上缴税收后,年收入则是为3600~6000斤,除去365天/年,每天能得到9.8~16.4斤,平均数13.1斤,再除去四口人,那么每人每天口粮约为3.3斤。    这些数据仅仅还是比较基础的,哪怕自耕地减半,也能勉强度日。    可若是家中男子多的,妇人愿意帮衬一把的,那自耕地、口粮上涨就变得有些夸张了。    是以,冀州的百姓是真的活得很舒服,一年到头也多有富余。    农民富余,就需要消费。    而冀州恰恰商业氛围绝佳,不仅和平,还不过分抑制经商。    有些聪明的农户,早已自己研发小吃,摆入夜市,也能赚取一大笔钱财。    汉室宵禁在子时,即现代的十一点半,加之冀州各大夜市氛围喧嚣热闹,男女皆可游玩。    如此,这其中所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可是巨大的。    农业、商业,两相结合下,这才造就了今日之冀州。    “主公,冀州各大商市,每日可收税约二十万缗钱,流水金额达一千万缗钱。故而,除去上缴朝廷外,州牧府每年可结余3600万缗钱,三年总计一万万缗钱(近一亿两白银)。”    念及商税,褚沂也不隐瞒,直接在议政大堂上脱口而出,却吓坏了众人!    “斯!一万万缗钱?”沮授与田丰对视,眼中尽是惊讶,实在不敢相信仅冀州一地的钱粮就已经如此之多了。    更何况这还是在上缴朝廷税赋后的境况,如若不然,冀州还会有更深的底蕴。    倒是一旁的荀攸,一副了然于胸的模样,似乎早已与褚沂核算过钱粮。    但他的目光始终落于李岷身上,双眸似乎在说:主公之大业,犹可成也!    荀攸此人,尽管不是最早投靠李岷,但却比大多冀州文武看出自家这位主公的野心。    所以,往常他在钱粮一事上,格外关注。    “主公,以上便是冀州之钱粮统计。”褚沂拜退,趁着文武在堂,他的这一番汇报着实让众人振奋。    因为灵帝病重,天下愈发动荡,他们无论是平乱还是为李岷建立基业都需要钱粮。    是以,有了这么丰厚的家底,他们岂不是没了后顾之忧?    其实,褚沂还少说了一点,就是李岷手中的产业,其盈利规模早已超出了冀州一地。    可以这么说,整个汉室之中都没有能与李岷比肩者。    他可垄断了不少赚钱行业,例如糖业(除束脩糖外,又有了几款特色糖,风靡汉室上下)、酒业(桃花醉、高浓度酒等)、纸业(暂时只有特殊的纸,白纸仅少量供应贵族)、铁业(冀州产铁,随玄府锤打技术提升,铁器极容易制造)、马业(一部分来源于草原,一部分源自自己的马场)等。    故而李岷之钱财,早已富可敌国。    当然,这些行业,以及钱财褚沂可不会说出来。    只待李岷觉得适当的时候,才会透露一二。    其余的都要贴补玄府、影卫,以及为将来大事做准备。    “嗯,钱粮无忧,明仁当赏,吾便赐你良马十匹、侍女十人、珍珠宝石五箱、钱一万缗(贯)。”李岷大方开口道,顺道环顾四周,有一一期许之意。    “谢主公赏赐!”褚沂对财货执念不大,他今生之愿望唯在李岷一系,其他的便是一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态度。    这几年,如果不是李岷为其找了一房妻子,他可能连子嗣都不会生。    按照褚沂自己的说法,为主公大业而鞠躬尽瘁才是他毕生的愿望。    有时候,李岷不禁想起当年那个腊雪寒冬,若他没遇见褚沂,如今还能有如此顺遂吗?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不过,庆幸的是李岷也没有辜负褚沂,这个中年文士已经有了一儿一女,算是为他褚氏留下了血脉。    至于在座其他众人,在李岷炯炯有神的目光下皆有动容。    有些话,不言而喻!    李岷就是在告诉众人:只要尔等用心做事,赏赐绝不会比明仁少!    这是激励,亦是阳谋。    李岷的意志,一众文武俱是接收在心,一个个的摩拳擦掌,个别武将甚至呼喊着想出州去平叛立功。    毕竟青州一带还有黄巾肆虐,使得齐国、泰山、琅琊周边百姓饱受摧残。    其青州牧早已发来救援信简,若非李岷压着,众将或许都要去走上一趟,杀一杀黄巾军的威风。    不过,这也不是李岷不愿意平叛,小规模支援倒是无碍,但效果不大,除了练兵以外,实在得不偿失。    可要是派遣大军前去的话,这就迁延甚广了。    无论钱粮如何支配,又或者平乱时间如何计算,俱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    打仗靠的是后勤,靠的是钱粮,而不是嘴皮子一动,就能功成的。    更何况灵帝也不希望李岷派大军肆意进入青州,继而掌控两州之地。    这是犯忌讳的。    故而,在这个时间段,李岷宁愿韬光养晦,多看少做,也不愿出州平叛。    “公达,冀州军而今规模如何?”钱粮之事告一段落,接下来关注的则是军队。    这是乱世之基,没有军队,将来根本成不了事。    一众文武也将目光投向荀攸,好奇之中又带着几分忐忑。    “禀主公,除子龙一万渤海水师(海军)外,朝歌、濮阳、阳平、高唐、乐陵、河间、石邑、赵国、毛城、邯郸、壶关(主太行山脉防并州黄巾军,军队一部分系黑山军遗留)、邺城(冀州治所典韦邻)等十二地驻守军队,共计三十万大军,其中步兵二十万,骑兵十万。”    PS:感谢鸿蒙主宰、隐遁仙缘道友的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