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
书迷正在阅读:吴砦传说之拯救秦腔、尴尬仙途、黑科技就该这么用、青铜礼祭时、什么叫Carry型上单啊、瞎眼宇智波与白金之星、超人养成宝典、猎魔人在霍格沃茨、从学霸到首席院士、濒死病人,一首大不为震惊全网
		
		    说几个事情。    一,我是准备太监,不是立即太监,不要担心马上就跑路,但是随时可能跑路,所以,长痛不如短痛,我才建议大伙儿删书。    二,关于古代皇帝、官僚、士大夫的各种称呼,今天看了一个帖子,笑到我了,所以聊一聊。皇帝的称呼,最常见的是皇上、陛下、“陛下”其实是一句话,指某某臣亲自纳奏章于皇帝居所之外,这个状态就称为陛下。古代臣子正式上奏章,书面称呼都是称皇帝为陛下。读史读得多的小伙伴应该知道,就我个人在史书中看到的所有奏章,都是称陛下。    同样词性的称谓,还有阁下、足下、在下,也是一个意思,只不过对象不同。    皇上,这个称谓也不是明清独有。上,在古代本来就代指皇帝,前面加一个皇字也很正常。    除此以外,就是官家、圣人、至尊、万岁。官家,很多人以为是宋朝特色,非也,早在唐朝就有了,五代十国大流行,宋朝建国开始风靡。官家这个称谓来自一句话,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官家这个称呼,就是大家长的意思。至尊这个称谓,宋以后很少见,秦、汉、唐常见,史书可考。    “履至尊而制六合。”    “至尊安在?”朱温衙官史太弑唐昭宗。    “至尊在此,傕兵安得犯!”资治通鉴汉献帝长安出奔弘农篇。    例子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所以汉唐看到有人称皇帝为至尊,也不要惊讶。然后就是圣人,这是一个献媚的词。翻译翻译就是—全知全能、功德无量的神,唐朝比较流行,宋以后,是代指皇太后的称谓。所以你看到宋人称皇后、皇太后为圣人,也不要惊讶,这才是正确称呼。至于万岁,这个称谓流行于明朝,其他还有什么主子、皇爷之类的不入流称谓。    最后就是“大家”,这个多见于唐朝高级宦官对皇帝的称呼,这个称谓其实本来是汉代对皇后的称呼,汉朝官僚士大夫称皇后就称大家。    还有比如什么天皇、上帝、天帝、上皇,天皇李治、天帝李隆基,上帝就是指上天,上皇是臣子对太上皇的称呼。    当然,除了陛下这个官方文件称呼,日常最流行的还是圣人,大伙儿经常看到的面圣面圣,就是面见圣人啊,不是唐朝特产。    第二个,“大人”这个称谓,这个称谓很有争议,都说是明清特色。其实不然,这是对上位者的尊称。一指父母,即便是现在,大人也指父母。经常看到的:“你大人呢?”就这意思。其次就广泛适用了,如果是在古代,下级官员碰到不认识的领导,不知道领导的姓氏和具体官职,称大人就是破冰式的寒暄,意为尊贵的人。    要知道,“大”这个字,本来就是区分尊卑、高下的。先秦以前,统治者称王,为了和封王区分尊卑,就给王加一个大,就是大王。夫,指有姓氏的国人,加一个大字,就是有官职、有德行的非凡者。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督泛滥,为了区分不同都督之间的尊卑和实力,也就加一个大,大都督!    还有将军,汉朝时期,将军很多,为了区分辅政与中外将军的区别,就加一个大,就是大将军。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大冢宰、大司农、大司马、大丞相、大出使,这些称谓里面的大,都是为了区分这个人和普通司农、司马、外使、丞相的与众不同。    大人这个词,拿来称呼皇帝也是可以的。分语境和场景不同,就有不同的意思。    还有爷,这个也通耶。    王爷这个称谓,很多人说是流行于明清,扯。阿爷无大儿,这个爷就是爹。在明清以前,你碰到一个藩王,你叫他一声王爷:“大王,你是我爹!”,这很也正常,大爷、王爷、皇爷,当然,到后面,爷就有了老大的意思。    第三个,古代官员之间,最常见的还是称官职、排行、籍贯。我举几个例子,柳河东、颜常山、韩吏部、李二十二郎、王侍中、韩昌黎,人没了就称谥号,姓氏加生前官职加谥号加官爵。    比如:“大唐故司徒上柱国鄂国孝文公。”    至于女人,秦以前很复杂,她们没有名,贵族女子出嫁之前,以国为姓,封地为氏,或者家族姓为氏,比如周昭王的母亲—齐姜,意思就是,齐国一位姓姜的女人,按现在,这就不叫名字。另外,出嫁之前,还按照孟、伯、仲、季排行,伯禽啊,季华啊,等等等等。孟姜女,就是指姜家最大的女儿,也不是名字。还有郑庄公的妈—武姜,意思是封在武这个地方的姜女。    总之,古代称谓风俗很多,有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提问。    最后一聊,朱由检不是悲情君王,他是阴谋家、刽子手、大金间谍、大明驰名双标、白莲花,除了勤政,一无是处,是导致明亡的直接原因。什么小冰河、党争、东林党、明亡于万历......都是在给他翻案。小冰河,难道小冰河就只针对大明发威?所谓的东林党把持朝政,更是搞笑。东林党人在朱由检手里,跟一群鸡一样,乱杀。大伙儿能叫出名字的东林党人,九成都被朱由检收拾过。    、周延儒,够大佬了不?被当面扇耳光!崇祯十六年,朱由检突然发作,将已经罢官的周延儒叫到京城,直接弄死。钱谦益,雪藏十几年,黄道周,雪藏十年,吴昌时,直接拉到建极殿,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令锦衣卫将其打断手脚,然后斩首。觉得朱由检可怜的,回去在他手下办事,多半被杀全家。    卢象升,够不够忠诚?巨鹿一战,高起潜、杨嗣昌坐视不救,任凭卢象升孤军血战覆没,当时杨嗣昌、高起潜正当权,朱由检不默许,他俩敢这么干?在此之前,卢象升就被朱由检撤了总督职务,兵权也被收了。    朱由检上吊后,闯军进城之际,先前不来上朝的官员,自杀殉国者高达两千人,皆有史可考,但这些愿意为大明杀身成仁的臣子,在最后一刻,在朱由检敲响景阳钟的时候,却去不见去自己的君王。朱由检的尸体被拖到东华门展览的时候,除了少数十几个官员祭拜,余者皆睥睨而过,看了一眼就走了。    关于朱由检这个人,如果这书不太监,后面会一一写出来,包括天启之死—我根据史料的自己推断。    再提一嘴明末军人,很多人觉得,啊,正规军打土匪,不是乱杀?我书里之前写到的,崇祯二年三万明军被起义军打败,好多书友觉得,啊,好离谱,这至少是崇祯十年以后的事情,作者在瞎编!    那大凌河,吴襄六千蓟兵被三百巴牙喇杀得全军崩溃怎么解释?孙承宗五万大军被阿济格四千八旗兵打得一个时辰都没坚持到,怎么解释?第一次北京保卫战,三十万明军云集北京,被几万鞑子杀得仓皇北顾,眼睁睁看着鞑子在北直隶肆虐了接近半年,这不是更离谱?    还有第二次荥阳会战,湖广四镇十五万兵马还没看到起义军自己就先反了,这不是更离谱?怀庆之战,曹文诏高呼出击,诸军坐视不管,于是曹文诏战死。五万大军,被几千流贼打得崩溃,这更难以让人接受吧?    小说需要逻辑,但现实不需要。我们所认为的一切正常逻辑,在明末都有可能反着来。    当然,明末不是没有能打的明军,但这个明军,不是指明帝国的军队这个庞大的概念,而是各省军去的小建制单位。比如陕西的麟州兵、山西的武原营、武山营、河西的凉州兵......    好了,就说这么多了,还有什么想聊的,以后我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