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第三集:高原之歌。
书迷正在阅读:媚娘,我是假太监,你还让我侍寝、史上最狠NPC、成长型男神、重生成慕容复:这次我是主角、绝世唐门:我才是气运之子、和学姐恋爱真难、西游:我孙悟空誓不成佛、我能强化加点、我的系统有点强、星雨楼
,我的纪录片真的不想要高收视! “给女儿找点动画片看一看吧。” 妻子叮嘱了一句便端着碗筷去厨房了。 阿诚打开电视给女儿寻找着她喜欢看的动画。 当调到女儿喜欢看的动画片时。 乖巧的女儿嘟囔着嘴巴说了一句。 “这里我都看过了。” 阿诚闻言便开始找其他的动画给自己女儿看。 咦? 这个画面好漂亮啊,这是什么片子。 阿诚看着电视里面的画面,不仅有些好奇。 只见电视的左下角写着三个小小的字。 《第三极》。 低头看了一眼女儿,本以为女儿会对这一类的不感兴趣。 但是当阿诚发现自己女儿也是看的聚精会神的时候,便放下遥控器。 抱着女儿开始看了起来。 ...... “相比南极北极,第三极有着更丰富的色彩,连绵的山脉,巍峨的雪山,平静的湖泊,装点起美丽的高原,在山间盆地和缓坡地带却是大片辽阔的草原,牧民们无数次的歌唱那里,他们多彩的最可爱的家乡。” 充满磁性的旁白声伴随着不断跳转的画面出现在镜头里面。 与阿诚传统印象中较为高耸和荒芜的藏地高原不同。 镜头里面的藏地高原有翠绿的草原,波光粼粼的湖泊。 雪山和藏服相辉交映,如同原始的伊甸园一般。 画面的最后本集标题出现。 高原之歌。 辽阔的草原除了绿色还多了些别的色彩。 各种各样的帐篷搭建在这里,就好像是约定好了一般。 四面八方的人们不断的以这里为终点出发。 一年一度的赛马节是牧民们最重要的节日。 提前好几天,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搭好帐篷,准备聚会。 两个帐篷区很快形成,一边是来参加狂欢的,一边是来参加比赛的。 跟参加狂欢的相比,赛马区明显多了很多马蹄踏土的声音。 马被牵到河边,主人让马走进河流,这是草原上古老的驯马方式。 据说冰冷的河水能调节赛马身上的气。 主人会根据刚才马跑的形态,决定它在河水中的时间。 次仁带着他那匹老马又来了。 年少的儿子多吉紧跟其后,静静观察。 两人身穿藏服,站在人堆里显得很平常。 次仁知道自己的儿子爱马,更爱他这匹老马稀子。 来参加赛马节的人就没有不知道他这匹稀子的。 十二岁的稀子已经得过5个冠军。 有一次在比赛中马蹄受伤,但是依然得了第一。 每天,多吉都会给稀子的马尾编一款新的尾巴。 谁都看得出来,稀子最大的愿望是骑上稀子去赢得冠军。 赛马节的骑手大多是7岁到10岁左右的小孩。 他们有体重上的优势,但是要获得要名次,骑术也必须要精湛。 镜头中的多吉整驾驭着小马在草原上驰骋。 迎风飘扬的头发,显得少年俊朗非凡。 阿诚心中有些羡慕。 每个男孩少年时都有过骑马的幻想。 在心仪的女孩不经意间骑着白马出现。 那模样又装逼又帅! 但是最终都被沉重的作业给压制在课堂里了。 ...... “父亲,明天我能够骑马参加比赛吗?” 多吉看着自己父亲。 次仁叹了口气。 “(藏语》你的动作不太标准,一般的马你可以骑,但是最好的马你可能骑不了,你比不上你弟弟,他6岁就做骑手了。” 次仁知道他必须要让儿子认清现实。 多吉在听到父亲的话之后,头埋在藏服宽大的衣袖里面开始低声抽泣起来。 下雨了。 没人停止驯马,因为比赛已经迫在眉睫。 多吉看着成群结队的马队,眼中充满了羡慕。 到了晚上,高高的火把亮起。 赛马节开幕了。 7天的狂欢即将开启。 人们围绕在火堆旁穿着各自最漂亮的衣服载歌载舞。 不统一的舞步,跳起来也显得分外和谐。 而在帐篷区的另外一边却显得安静异常。 准备明天赛马的人们,早早的就休息下来了。 为了明天的比赛保存体力。 帐篷里面,次仁还在叮嘱多吉。 “我们一定要爱护马,在草原上,马和人是平等的。” “爸爸,明天我们的马能拿第一名吧?” 多吉询问道。 父亲笑了笑。 “这个不一定的,200多匹马一起跑,很难得。” 次日一早,另外一个长得跟多吉有7分相似的小男孩过来的。 他是多吉的弟弟,英吉。 也是这一次参加比赛的骑手。 亲戚们都说英吉骑马真是行云流水,极具天赋。 临近比赛,父亲突然决定让弟弟骑着家里的新马去参加比赛。 把稀子交给亲戚家的孩子。 多吉不能参加比赛,但他还是牵着稀子去了比赛现场。 随着一声令下,200多匹马冲了出去。 不同颜色的马匹、不同颜色的藏服在草原上形成了一片亮丽的风景线。 比赛结束,多吉第一时间冲了出去。 来到自己心爱的稀子旁边。 稀子这一次跑了第五名。 很有观众都把自己的哈达挂在稀子以及多吉身上。 而不远处的弟弟英吉骑着新马没有获得名次。 看着画面中,多吉在人群中,第一时间冲到稀子身边的欢快感。 阿诚好像看到了自己小时候遇见最喜欢的玩具发售时候的模样。 少年的喜欢总是最纯粹的。 不参加一丝利益。 多吉也是这样,对于稀子的喜爱,在多吉的眼神里面是干净的。 ...... 赛马节结束了,陆陆续续有人收拾东西离开这里。 次仁家的帐篷也拆下来了。 坐在草原上,次仁摸着两个儿子的头。 他知道过了今天两个儿子又长大了一点。 高原上,还有个节日。 萨格达瓦节。 人们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去亲近一根神秘的经幡柱。 这跟柱子高29米,重2.3吨。 被牦牛皮五色经幡所包裹着。 上万人静坐在寺庙的广场上。 虔诚等待横放的经幡柱竖起。 在上万人的注视中,身着红色服饰的僧侣们把经幡柱高高的竖起。 这个时候所有人争先恐后的来到一旁搬一块石头。 为稳固经幡出一份力。 将额头靠在经幡上面似乎是一种祈祷的方式。 每个人在祈祷完毕之后都要用一个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行程。 经幡柱? 阿诚有些好奇。 这种节日他从未听过。 同时也被这种祈祷的形式所吸引。 或许什么时候可以去看看阿。 阿诚心中不禁想到。 低头看着自己女儿。 却发现女儿不知道何时睡着了。 阿诚笑了笑,抱紧女儿的手往里收缩了一点。 ...... 海拔5000米左右,几乎是人类生存的极限。 堆村人们世代生活在这片海拔5000米的牧场之上。 千余只羊在寒风中出发要去更远的地方寻找草料。 冬天,这里的草料十分有限。 湖边的鼠兔也在发愁,平日里只在洞xue附近吃草的他们,今天不得不走得远一些。 鼠兔? 阿诚一愣。 看着画面一个个圆滚滚,毛茸茸的小身材。 但是五官却有这老鼠一样圆溜溜的眼睛。 棕黄色的发毛,不过巴掌大的体积,显得十分可爱。 “倒真像是老鼠和兔子的结合哦。” 阿诚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 ...... 没等阿诚从鼠兔这种新物种中回过神来。 又被另外一种鼠兔的天敌给吸引了。 藏狐。 画面中的狐狸有着狐狸的身材以及一张emo的面孔。 满脸写着我不开心,不要打扰我,看的十分维和。 显得又好笑又呆愣。 “哈哈哈哈哈哈,这啥阿这是。芭比q了不是!” 阿诚拍着大腿笑道。 莫挫一带只有两个湖心小岛上有完整的草料。 草料完整成片。 牧羊人等待着一年中最重要的那个时刻。 一年最冷的时候,湖底依然泛着绿色。 但是表面都已经结冰了。 凌晨五点,人们开始收集,牛粪形成的炉灰。 这些炉灰至关重要。 能防止羊蹄打滑。 此时许多母羊都已经怀孕。 炉灰形成的小路通向小岛。 经过一年的放牧,其他地方的草场已经所剩无几。 要赶在天亮之前上路,因为一接近中午,湖面就会刮起大风。 湖上长长的羊群在洁白的冰面上形成一条长线。 藏历新年前,轮流照顾小岛上的羊是堆村每个男人的责任。 草原并不总是那么平坦。 绵延起伏之中,总是会有突出的岩石山体。 这些山体里隐藏着一种草原上的神鸟。 秃鹫! 嗯?! 阿诚有些惊讶。 秃鹫这种鸟在他印象中只存在飞洲那种比较荒芜的地方。 没想到在藏地高原也有。 体型巨大的秃鹫盘旋在高空,令许多的动物闻风丧胆,不敢冒头。 但就在这时,悬崖上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五十多岁的玉古正在悬崖上寻找一件重要的东西。 前年玉古做了心脏手术。 去年他的左眼又几乎失明。 他着急了,因为自己最珍贵的手艺还没来得及传。 玉古掏出了一只小巧的笛子。 在玉古的演奏下,笛子发出与寻常笛子与众不同的声音。 一段类似于鹰啼般的乐曲被吹奏了出来。 别具风味。 鹰笛,是用鹰的翅骨所制作成的笛子。 已有上千年历史,居住在草原的人们吹奏它。 用来驱散放牧时的寂寞。 鹰笛?! 阿诚来了兴趣。 眯着眼睛仔细的看着画面中那一只被玉古所戳走的笛子。 小巧的笛子此刻在阿诚眼中逐渐有了印象。 草原上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文化让阿诚今天简直是大开眼界。 ...... 两个女儿在外上大学,而自己又只有一只鹰笛。 玉古决心再制作一只鹰笛。 玉古在草原上问许多人家,如果见到死鹰麻烦告诉他。 茫茫草原,找到鹰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虽然眼睛不好,但是我没有想过放弃,我想要传承下去。” 面对镜头,玉古笑呵呵的说道。 就在玉古几乎绝望时,奇迹出现了。 一户他摆脱的人家,在山上放牧时找到了一截鹰骨。 玉古高兴的驱车来到这里。 在仔细的检查过后,玉古脸上的笑容一览无余。 在得知是两头鹰打斗致死留下的骨头时,玉古也是无奈的摇头。 没跟鹰骨总是会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来到鹰笛传人面前。 爷爷教给了爸爸、爸爸交给了玉古。 现在他终于可以完成这个延续。 两个女儿也很高兴,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鹰笛。 草原的声音又多了一道。 一个传承就这样展现在阿诚面前。 看的阿诚热血沸腾。 恨不得马上去到藏地高原实地考察一下。 作为媒体人,他敏锐的察觉到这其中有太多可以写的东西了。 ...... 在藏地高原东北部,诞生过一个马背上的英雄。 格萨尔。 传说他帮助人们灭除恶人和鬼怪。 教授在土地上劳作的技巧。 他的传记是全世界最长的史诗。 也是至今依然被传唱被创作的史诗。 一百多位说唱艺人,任在各地歌颂格萨尔王。 画面一转来到拉撒藏地大学。 斯塔是藏地大学一名特殊的学生。 是至今最年轻的格萨尔王说唱艺人,也是其中唯一的大学生。 为完整记录他的表演,学校开启了一个漫长的录制计划。 来到准备好的录制厅里面。 斯塔打扮隆重的开始了表演。 听不懂的藏语和腔调在此刻带有某种经文般的玄妙。 虽然不解其意,但是不妨碍阿诚认真的听这种藏地的说唱。 时而语速加快,时而开始唱腔。 每一种彷佛自成一种体系一样。 一个下午,斯塔嘴巴不停的说上了四个小时。 而斯塔根本不会觉得累,反而沉浸其中,如沐春风。 斯塔如果说完脑中记住的传记需要一百多个小时。 但是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根据藏地的传统,斯塔成为说唱艺人的方式被称为。 神授。 斯塔每天都要和研究室的老师们一起,整理老艺人们的说唱内容。 或许很多老艺人不会认字、写字。 但却能够说一百多部的格萨尔王传。 这是植根于高原之上的歌声。 古老传承与现代气息在绵延不绝的吟唱中交汇。 高原之歌传颂整个藏地高原。 整个藏地之上的文化却透过现代的科技进入了千家万户。 让远在千里之外的阿诚被深深吸引了。 伴随着吟唱。 高原之歌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