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一个全面的中国
    美国学校的假期和中国不同。    他们的寒假一般是从圣诞节的前两周开始,到一月初结束,假期为三周到五周不等,每个学校不太一样,但都大同小异。    新年过去,新的学期开始,学生们返回了校园。    看起来这是一个和以往没什么不同的校园生活,但不少学生还是发现了异常。    他们看到有的学生穿着风衣,带着帽子,谁都不理睬,一脸的无所谓,就那样进了教室,也不认真听课,完全是一副坏学生的模样。    这种状况在纽约的中学较为常见,其他地区也有。    就算是大学里同样有类似的情形,只是没有人统计,也没有人关注到这种模仿秀。    很快,其他学生就知道他们是在模仿一本中的主角,这个主角也是中学生,可非常的有性格,非常的不同寻常。    于是,那些学生就去找一本叫做的,一看就沉迷了进去。    这完全就是写给他们的。    的主角霍尔顿和他们一样,在学校里遭遇到各种问题,被同学排挤,被老师批评教育,面对成人的世界,茫然无措。    这群青少年们幻想着长大,又惧怕长大。    他们想和霍尔顿一样离开学校,到社会上闯荡,随着霍尔顿一起经历这段青春期的冒险,霍尔顿在纽约的两天两夜,让他们感同身受。    最终,霍尔顿回到家中,结束了这段短暂的离家出走的生活。    看书的学生们也结束了冒险,不过他们心中有了一个偶像,那就是霍尔顿,他们要向霍尔顿那样生活,只是为了让自己与众不同。    这或许就是青春期的叛逆。    老师们发现,教室里穿风衣,戴帽子的学生越来越多。成为了一种潮流。    学生也敢于顶撞老师了,嘴里还带着脏话,完全不像是他们平时的样子。    这种异常现象引起了学校的注意,他们发现罪魁祸首是一本,而且不是他们一所学校,而是有很多学校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学生们在模仿,也就是说这本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    怀着好奇。学校的老师把找来看了看,老师比学生们更明白。这本写出了青少年的迷茫和躁动,愤怒和焦虑。    它写出了青少年的心声。    出版社的感觉更诡异,原本不被看好的,刚出版的时候销量也不好,也就一万册的样子,别说畅销书,连普通书籍的销量都没有。    可两个月后,这本莫名其妙的火了,各地的书商都来催货。    出版社只好重印。五万册发出去,还是满足不了需求,没办法,继续加印吧。    他们从各种渠道了解到,的读者大多是青少年,也有大学生,已经在中学里形成了一股潮流。    这些学生在寒假里看到这本。然后就是模仿和传播,书籍销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按照美国青少年的数量估算,这本的销量可能会破百万。    对于这种意外的情况,出版社自然喜出望外,这可都是美元,他们在报纸上加大了宣传力度。主攻学校的学生,称这是一本青少年不容错过的。    不用出版社宣传,一些记者和文学评论家都注意到了这种反常。    当初,是以作者新作的噱头进行营销的,不得不说,这种营销方式起到了反作用。    很多读者都以为是一本和一样历史题材的通俗。    对这类题材没兴趣的读者自然不会购买,而有兴趣的读者买来一看发现是一本写青少年的。以为自己受骗了,就扔下了。    所以,两边不讨好,也没有传出好口碑,就连文学评论家都没有关注。    如今好口碑从学校里传了出来,的销量直线上升,成为了一本现象级的,各种文学评论也新鲜出炉。    有评论家认为这本教坏了学生,主角满嘴脏话,生活没有目的,不应该让青少年接触这类颓废的文学。    也有评论家觉得这本展现了深刻的社会问题,用意识流的手法写出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值得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重视。    最让他们惊讶的是,这本是一位中国人写的。    林子轩在美国文坛小有名气,他的可以说是通俗文学的杰作,如果他是美国人,或许已经获得了普利策奖。    这个奖项是在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    普利策奖分为两类,新闻类和创作类,新闻类的获奖者可以是任何国籍,但是获奖条目必需在美国周报或日报上发表,创作类的获得者必须是美国公民。    即便美国文坛对有争议,但他们必须承认,这是一本内涵深刻的,有着研究和评论的价值。    只是他们对一位中国人写出反映美国现实社会的不能释怀。    这时候,他们注意到了这本的翻译,是一位美国女作家,这让美国的文学评论家们松了一口气,他们对于生活在中国的赛珍珠颇有印象。    这说明,这本是林子轩和赛珍珠共同创作的。    有了这个理由,美国文坛接受了,他们可以放心的称赞这部了。    的火爆,特别是在美国青少年中形成的巨大影响力,引起了美国的注意。    这家创立于1923年的杂志正准备选取一位中国人作为封面人物。    杂志社的首选是政治人物,也就是他们认为在未来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    按照杂志社从中国得到的消息,他们准备派出记者采访北洋军阀的实际统治者吴佩浮。    但看到林子轩的消息后,杂志社临时做出了一个决定,让记者到上海采访林子轩,把林子轩当成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的领袖人物。    而且,林子轩是在美国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中国人,相信美国读者更喜欢林子轩,这样能够增加杂志的销量。    当然,他们并没有放弃吴佩浮。    政界的领袖和文化界的领袖都进行介绍,这才是一个全面的中国。    p